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陕西城市社区邻里八成不常来往 社区活动老年人全包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4-04-09 15:34:22
  因为买房,晓盈搬进新社区已经两年。她所在的高层,一层5户共21层,105户人两年来真正认识的没有一个。有时候在电梯里碰见,邻里间礼貌性搭个话,帮忙按个楼层。更多时候,步履匆匆,各自忙着。
 
  半年前,晓盈家管子裂了,半夜跑水,天刚蒙蒙亮物业就找上门,说是楼下投诉了。这种“隔空”交流,是晓盈新生活里,唯一一次还算亲密的邻里接触。
 
  邻里陌生,社区概念几近于无……晓盈并不是特殊的一个。这种情况,在高楼密织的都市里,越来越显眼。
 
  日前,省社科院蓝皮书发布,一项关于城市社区生活感受的调查报告引发关注。里面关于社区邻里关系的调查数据让人惊讶:在我们身边的社区,经常来往的居民只有两成,偶尔来往、一般不来往、从不来往占到了七成多。
 
  环顾四周,我们的居住条件在不断改善:楼间距、绿化率、健身设施……社区里的硬件不断被“提及”、被“强调”、被“监督”,何以邻里关系这种“软件”日渐走向荒疏?
 
  多数人概念模糊
 
  通过年度蓝皮书聚焦城市居民社区生活感受的,是省社科院年轻的副研究员尹小俊。在调研中,他重点设计了九类指标,来探讨我省社区生活感与社区建设及治理之间的关系。
 
  当被问及“您认为城市社区是什么”时,有多达47%的受访者选择了社区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的集体组织”,认为“社会生活的环境”即社区的被访者占到22.9%,二者之和接近70%。另外,有12.3%的受访者对社区的认识比较模糊。持有类似于“对自身生活没有影响的因素”的看法。
 
  理论上,社会学界广泛接受的社区概念包括特定的地域、共同的联系纽带以及社会互动三要素。但调研显示的,多数受访者对这一概念认识模糊。尹小俊认为这至少说明,“在部分社区中,一些个体与社区直接关联程度较低,折射出社区个体与个体及其与群体、组织之间的联系交流相对贫乏,导致一些社区未能有效充当‘接地气’的互动载体。”
 
  近50%居民答“收费时”
 
  对生活其间的居民来说,社区是什么样一个存在?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存在?受访者中,一项答案的“支持者众”,让人唏嘘。面对“在什么情况下,您觉得自己感受到社区的存在”的问题,有近50%的居民将票投给了当“社区收费时”。
 
  另外,有30%的居民选择了“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时”,11.1%的人认为是在“参加社区活动时”时。这也表明,参加社区活动能让社区居民找到社区存在感,也能加强居民与居民之间联系和交流,毕竟远亲不如近邻。
 
  “社区居民提到‘社区收费时’才能感到社区的存在,这其实说明部分社区居民心里带有一种负向的情绪,隐含着部分社区在为居民提供社会互动和支持的资源方面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有时存在‘过于关注收费,而忽视社区服务供给和关心支持’的现象,这无形中进一步加重了社区居民的疏离感。”
 
  尹小俊分析,城市社区居民经常处于一种相对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当从工作单位回到社区生活环境后,尤其是遇到难题时,对来自外部的支持有着强烈需求,之所以会有不少城市社区居民选择了“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时”和“参加社区活动时”两个选项,充分表明人们对社区支持的看重,“既需要物质性的社区支持,也离不开精神性、情感性的社区支持。”
 
  社区主角社区活动被老年人“包干”
 
  青年人群忙于自身事业发展,工作强度大、生活节奏快,没有多少剩余时间能够参与社区活动;中年人群“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代际压力沉重,即使想参与也常常有心无力;儿童课业负担重,无心也无力关注社区活动……如此这般,非常无奈的,我们身边的社区各种活动主角只能是老年人。
 
  调查显示,58.6%的受访者认为所在社区活动所面向的群体是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群体对整个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日益巨大,重点开展一些面向老年人群体的社区活动是必需的,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其他年龄段人群的社区活动需求。”尹小俊指出,应在社区活动方案和内容设计上“做文章”,认真思考如何调动和引导不同社区群体加入,增强社区参与群体的包容性,最终扩大社区参与的覆盖面和辐射效益。
 
  社区邻里“不经常来往”占近八成
 
  研究社区生活,离不开家长里短,邻里感情。但是我们看到的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印证的是无数个晓盈的“冷淡”邻里生活。
 
  面对“您与所居住社区的邻居之前经常来往吗”这一问题,选择“经常来往”的受访者仅占20.7%,“不经常来往”占到79.3%。其中,包括37.8%的“偶尔来往”,31.3%的“一般不来往”,10.2%的“从不来往”。
 
  “接近八成被访者在社区交往中的情况呈现半封闭或封闭的邻里交往特征,从这一点来看,邻里关系与工作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所形成社会交往圈相比更狭小一些,之所以产生邻里关系相对封闭的现象,这与居住社区的性质变化密切相关。”
 
  尹小俊分析,以往的单位制社区主要是以工作关系为基础,邻里交往中有着更好的信任基础和更多的互动机会,但眼下社区,居民由不同经济社会身份特征的人聚合构成,社会流动快,邻里间交往缺乏稳定性和联系机会,导致联系频率下降明显。
 
  “另外,目前,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社区居民对自身家庭事务会更加关注和投入,因而,没有太多对外社会交往的想法,‘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的观念往往成为他们处理邻里关系心态的现实写照。”
 
  社区参与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与对社区概念模糊相呼应的,是我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的不足。不关心、不参与、不相信在多数社区普遍存在着。虽然调查中,仅9.6%的受访者表示对社区事务“一点也不关心”,但实际上,真正积极参与其中的也并不多。
 
  面对“对部分事关社区利益的决策,居委会是否召开听证会等进行决定,您觉得参与情况如何”的问题,23.0%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开听证会和协商议事会,基本没人参加”,另有34.7%的受访者回答“不知道,大多数人也不关心”。
 
  究其原因,人们看法各一。37.3%的受访者认为“大家各忙各的,关注自己工作和家庭,没有时间参与社区事务”;19.9%的受访者认为“大家普遍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另外,“缺乏参与途径和机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事情过后经常没有结果”也被频繁提及。尹小俊分析认为,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贴近社区实际、增强社区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应该及时创新跟进。 

责任编辑:程佳画
标签:邻里,社区,陕西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