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百科

什么是生态社区

来源:中国社区网 发布时间:2014-05-22 10:25:00

    生态社区(ecological community),也被称为绿色社区(green community)或可持续社区(sustainable community),是综合社会、经济与自然的符合生态系统的,通过维持原有的社区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实现社区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社区。

  启蒙

  生态社区的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古代时期人类聚居地多数是规模小并靠近大自然, 人类对居住区规划建设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如《宅经》中提出“ 天人合一” 的思想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态度的凝练表达。中国的风水学说提倡住宅和聚居地形式要根据外部的生态环境来构建, 如元大都建设体现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等, 这种在聚落选址、布局、绿化等方面自发地考虑了生态平衡要求的建设, 是朴素生态学思想的萌芽。

  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 花园城市”理论, 认为人类居住的理想城市应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这一理论被公认为生态社区思想的萌芽, 标志着人类开始冷静的思考居住区“ 人一自然” 关系, 社区生态意识开始启蒙。

  积淀

  20世纪20年代巴洛斯和波尔克等人提出“ 人类生态学” , 把生态学思想运用于人类聚落研究, 生态社区思想的雏形开始形成。沙里宁提出“ 有机疏散” 理论, 主张人的工作、交往与自然相融合以及城乡并蓄的居住环境。20世纪30年代一40年代, 生态学原理开始运用到城市社区的规划以及社会群体的产生、渗人、过滤等过程。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求“ 人一社会一环境” 和谐的人本主义思想提出,对社区的功能进行了新的探索。1963年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建立了人类聚居学学科, 着重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态环境的复合关系, 力图创造适合人类居住和工作的聚居环境。1967年美国的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首次将生态价值观带人城市设计, 强调了自然环境因素在社区土地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这也标志着生态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建筑学的奠基。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生态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国际性的绿色运动兴起, 生态社区思想的发展也开始加快。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为生态社区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会议发表了“ 人类环境宣言” , 明确提出“ 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 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

  1976年联合国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一次人类住区大会上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开始关注包括从城镇到乡村的人类居住社区的发展, 并认为“ 人类住区不仅仅是一群人、一群房屋和一批工作场所。必须尊重和鼓励反映文化和美学价值的人类住区的特征多样性, 必须为子孙后代保存历史、宗教和考古地区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区域” 。

  1977年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 把城市规划目的定为创造一个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强调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蓬勃发展

 

  1984年中国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等提出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及生态控制论原则原理。1985年德国建筑师格鲁夫针对现代都市一味追求生活便利与效率而牺牲自然环境与人性化特色的“ 都市型社区” , 提出了与环境、人文共生的城市“ 生态型社区” 的模式。1987年出版的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一书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 的概念, 很快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广泛认同并迅速成为生态社区思想的核心理念。

  1991年, 丹麦大地之母(GAIA)信托基金出版《生态村报告》, 正式提出生态村的成形概念, 并且列举出地球上已有的和为了寻求现代文明出路而做出尝试和加以实践的生态村, 到2001年, 欧洲共有57个生态村落。

  而在加拿大和美国, 有关绿色(可持续)社区的理论和建设开始发展。加拿大的绿色社区形成了网络, 并成立了专门的协会促进新的绿色社区的建立以及活动。在美国, EPA设有绿色计划包括绿色社区的认定、示范以及培训等。至1997年, 美国共有22个城市和城镇率先在可持续社区行动方面采取了行动;西雅图为建设可持续社区制定了一套发展指标, 可以用来评价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并预测和监控城市的未来发展以及正在监控和加强的各项条款。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类居住地的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 中国对居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 国家相应出台了很多居住区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 如《国家康居工程建设要点》、《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2000年)、《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1)等, 这些措施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居住区环境规划己经跨上新的台阶, 正向生态社区环境规划方向发展。

  杨芸和祝龙彪指出在社区规划和建设中运用的生态学原理并从生态社区的规模、生态社区的物流、绿地系统的建设、运用生态设计和生态材料等方面对生态社区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对生态社区内的绿地、气、水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也建立了不同的生态社区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单因子、多因子方法进行了评价。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如循环经济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等也渗入到了生态社区的研究之中。

  相关政策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ng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s, ESGB)是我国建筑部标准定额司于2006年组织编写的旨在加速改变粗放型的建筑现状的评价体系,按照建筑全生命周期原则制定,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绿色社区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

  “十五”期间,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开展了“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制定国家、省、市等各级“绿色社区”创建的考核指标,一般而言评价标准从基本条件、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展开。“绿色社区”创建本质上是政府推动、基层参与的活动,更侧重社区组织管理的内容。[3]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反映社区的生态建设过程、水平和可持续性而设计的。因为对生态社区概念理解的差异性,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Ecological Community)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生态社区指标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特点,包括评价主体、指标框架、指标值和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覆盖了社会、经济、环境、建筑等多方面的内容。

责任编辑:吴霏
标签:生态社区,绿色社区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