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服务

杭州捐献遗体志愿者俱乐部正式挂牌

来源:青年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28 09:49:41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人的一生是以死亡为结束的,然而,有一批人,他们为生命的终结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在器官捐献登记表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在“遗体”一栏打上钩,他们在生命终结后会被送入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院的学生们会为他们深深地鞠一躬,称呼他们一声“无名老师”。

  在杭州,可能有许多人也想以这样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却苦于捐献无门。

  上周末,杭州捐献遗体志愿者俱乐部正式挂牌,改变了之前的状况。7年前,这个特殊的俱乐部由吴志夫老人发起成立。至今,已在全省设立116个联络点,拥有志愿者1000余名,其中18人已实现捐献。

  吴老抗癌38年 曾5次复发

  希望俱乐部推动医学进步

  俱乐部的办公地点设在中河中路281号金峰大厦,昨天下午,我在办公室见到吴志夫老人,他刚给联系过他的市民送完捐献表格。

  吴老今年82岁,个子挺高,身材瘦削,脸上最吸引人的是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和年轻人一样炯炯有神。和我打完招呼后,吴老在办公室的桌前坐下,放下肩上斜挎着的一个有点陈旧的黑色挎包,从里面拿出一个保温杯,一个吃了一半的包子。吴老说,他早上6点就出门了,在公交车上颠簸几个小时,把表格送到拱墅区和西湖区的两个志愿者手中。

  我问:“吴老,您肯定累了吧?”吴老爽快地摆摆手,说:“不累,把这些宝贝送出去,我心里高兴。”说着,吴老拿出一直提在手上的袋子,袋子里装的是厚厚一沓空白的遗体捐献志愿表,还有几份报纸,印着有关遗体捐献的文章。

  谁能想到,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至今已经和癌症对抗了38年。“一次转移,五次复发。”吴老用看似轻描淡写的八个字诉说了自己的患病经历,这样的经历虽然痛苦,可吴老却非常感恩,也因此让他萌生建立俱乐部的想法。

  “我的病现在没有根治的方法,所以想把遗体捐献出来,做医学研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捐出遗体,为医学的进步做一份贡献,尽早找出治疗方法,后人就不用再受这些病的苦。”吴老说。

  成立7年志愿者逾千名

  全省建起116个联络点

  俱乐部成立于2007年,一开始成员只有吴老一人,他自己贴钱,东奔西跑地联系医学院、医院、媒体。不久后,一家媒体刊登了吴老的故事,渐渐有越来越多人联系上吴老,报名志愿捐献遗体。

  “说起捐献遗体,并不是没有人想捐,很多人是找不到门路。”吴老说现在很多志愿者不仅自己捐献,还动员家人,发展成“夫妻同捐”“姐妹同捐”“三代同捐”。

  杭州的魏女士患胃癌多年,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那段时间,每天做化疗,头发掉了长,长了掉,真觉得没什么活头。”2008年,魏女士听南京的亲戚说起遗体捐献,决定报名做志愿者,但那时杭州的俱乐部才刚起步,魏女士费了很大力气才辗转找到吴老,签署了捐献表格,加入了俱乐部。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魏女士成为志愿者后,还动员了丈夫、姐姐签署了表格。

  据了解,目前遗体捐献俱乐部的联络点一共有116个,不仅遍及了杭州,在湖州、宁波、金华等城市也设有联络点。参与的志愿者已经多达1000余人,最年长的95岁,最年轻的仅21岁。俱乐部成立至今,已有18人实现捐献。

  捐献前要考虑家人感受

  填表前应取得家人认同

  在交谈中,吴老说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故事的主角姓孟,她的哥哥在连云港不幸去世。经过家人同意后,小孟将哥哥的遗体捐献了。可丧事还没办完,小孟就听到了不少风言风语,说小孟收了10万元,把哥哥的遗体给卖了。

  “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误会我们。”吴老说像这样被人误解的情况他也碰到过,他说:“捐献遗体都是无偿的,我们不会收这样的钱。”

  吴老提到,其实对于外人的误解志愿者们多是一笑而过,主要的阻力还是来自家属。“我1990年就决定报名志愿捐献遗体,但家人的思想工作我做了足足一年。”吴老说。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落叶归根,把遗体捐献出去,很多人心理上还是接受不了。”因此吴老建议,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在填表之前,首先要得到家人的认同。

责任编辑:余玄
标签:捐献遗体, 志愿者俱乐部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