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江苏南京打造医联体新模式 大医院病区搬到社区

来源:金陵晚报 发布时间:2014-11-15 11:43:14

  69岁的曾先生因为莫名腿痛,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做康复治疗,而他康复的场所不在大医院,而是小小的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设在幕府山社区的这个康复科,是南京大医院适应医改打造医联体的一种尝试,不同于以往松散型的合作模式,医联体模式下,大医院和社区的手握得更紧了。据悉,如果试行成功,大医院将在更多社区医院进行推广。

  联手打造新病区

  社区医护人员占比四成

  康复科位于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楼,昨日,记者来到这里实地探访时发现,和大医院的拥挤嘈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非常安静,病区也很宽敞。

  南医大二附院康复医学科主持工作的刘元标副主任对医院和社区的合作模式用了一个词来形容:“紧密型”,据悉,目前二附院康复科整体设在幕府山社区,医护人员全部在这里工作,而在整个团队中有40%的人员来自社区,根据双方的协商,社区医院其他人员在三年内也要到康复科或者二附院本部轮训一遍。

  记者了解到,根据此前医改确定的方向,“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南京新建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卫生服务中心硬件条件都不错,但依然无法吸引市民前往就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社区医院的软件。

  联手打造新门诊

  每天有大医院专家坐诊

  记者获悉,二附院结成医联体之后,除了合作设立康复科病区,二附院每天上下午都会安排不同科室的专家到社区来就诊,如此带来的一个直观改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变热闹了,“以前门口没几辆车,现在来晚了,都没位置停”,一位前来就诊的居民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目前康复科的床位有48张,成立两个多月,病人已经趋于饱和,记者采访当天,就有一位病人从二附院本部转院到这里做进一步的康复。

  医联体新模式

  有望在更多社区推广

  58岁的张先生9月1日突发脑出血,幸亏家人发现及时,三小时之内送到家附近的一家大医院,经过抢救,张先生的命保住了,但是留下的后遗症是左半边身体完全瘫痪。

  9月20日左右,家人将其送到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来的时候,我不能动,是家里人抬着送过来的”。昨日,记者在医院康复治疗室见到张先生时,他已经能走路,手上的关节功能也在逐渐恢复。

  无论是张先生还是曾先生都表示,要不是这种新的模式,他们不可能选择在社区进行治疗,而新模式下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既可享受社区的便利和安静,又可享受大医院专家的技术。

  记者从南医大二附院获悉,这种大医院牵手社区的医联体新模式,一旦成熟,将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陈艳萍 何松明)

责任编辑:俞菲
标签:南京,医联体,社区医院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