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康养社区

陈卫民:未来养老更多依靠社区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5-07-23 09:57:55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总报告起草组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老龄化水平由14.3%提高到34.1%,在诸多现实困境下,如何能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有一个健康舒适的晚年?为此,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卫民教授。
 
  中国青年报:当下养老问题的凸显,您觉得是哪些因素导致?
 
  陈卫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进程速度更快。所谓“老龄社会”,指的是某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超过7%的社会。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经历了连续十年的生育高峰,人口增长迅速。几十年过去,这批人渐渐步入老年阶段,这使我国的老龄人口规模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又显著降低了我国的生育率,使得低龄人口增长缓慢。两个因素相互叠加,最终造成我国老龄人口比重的快速上升,加大了社会的养老压力。
 
  从微观上看,由于上述原因的作用,家庭中能够承担养老功能的子女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从前,兄弟姊妹可以共同分担养老压力,但今后,赡养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将由独生子女承担。
 
  中国青年报:养老需求的快速扩大,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当调整既有的养老方式?
 
  陈卫民:按照生活环境来区分,现有的养老方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这三者之中,居家养老是目前的主导方式。但是目前来看,单靠居家养老已经满足不了巨大的养老需求了。近些年来,各大城市都在推进机构养老事业,增强机构的容纳能力。但是,这里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养老院始终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的养老问题,因为一般城市的床位规划目标是老龄人口数量的3%。第二,养老机构的定位一般是接收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老年人,对于自理能力相对较好的老人来说,机构养老不是他们的优先选择。
 
  总的来看,我认为未来养老更多还是要依靠社区。现在居家养老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是完全依靠家庭成员,也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它强调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是在家庭里面而不是集中起来在养老院,但是照料的主体可能慢慢从子女转为依靠社会服务。但是我国社区养老目前准备不足,好一点的社区才有老年服务设施。这两年政府社区养老投入的增长率并不慢,但是需求的增长速度更快。
 
  中国青年报:您如何看待“以房养老”、“旅游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
 
  陈卫民:养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手,即谁来照料;另一个是资金的问题,即养老金、生活费用的来源。以房养老是解决资金问题,把已有的房产变现为生活费,具体就是把资产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把资产按精算的原则落实到每个月,每个月给你多少钱。但目前来看,不管是以房养老、还是其他的旅游养老等,这些本身还不是一个很严谨的概念。
 
  中国青年报:在养老问题上,您觉得国家还应该做些什么?
 
  陈卫民:养老问题主要分为三块:养老金、医疗、照料。这三方面是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具体到政府作为,第一,从资金保障来看,国家对老年人的保障还需加强。目前来看,城镇职工的保障做的相对比较好,农村的养老保障虽然已经拓展了覆盖面,但是保障水平还不高。
 
  第二,从医疗上讲,政府应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目前,中国卫生体系功能比较单一,卫生服务的主体依旧是综合性的大医院,这跟老龄化的需求是不适应的。对很多老年人而言,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即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社区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让医疗供给与需求相适应。
 
  第三,从照料的角度看,政府应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机构养老的床位数,兴建养老设施。与此同时,还应为社区服务提供资源。比如,探索试点“照料保险”,增强老年人支付社会照料服务的能力。总之,我们应在制度上有所进步和创新。

责任编辑:吴颖婕
标签: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养老需求,老年服务措施,卫生体制改革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