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观点

教育应教会孩子“安身立命”之道

来源:伊春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5-08-12 09:24:12

  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所受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现代化的教育已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转变,我们应教会孩子“安身立命”之道,学会给自己定位。笔者认为,孩子们学习和掌握教养、知识、能力、健康、坚定、感恩等六点基本常识最为重要。

  教养,在良好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是否具有教养,决定了他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重视程度和命运归宿。在生活中,有教养的人常被冠以绅士淑女的美名,而缺乏教养的人则被人习惯称之为无赖泼妇。我们从幼儿咿呀学语之时,家长就教我们向客人问候,嘴甜的孩子往往会得到大人的夸赞或者奖励,不听话的孩子却会遭到斥责或打骂。这种问候看似简单,却是一个人开始学会有教养的开端,因为它代表了人的一种素养。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友爱、尊重,在西方文化中教养指的是礼貌、规矩、风度、习惯。

  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一切广博的知识都是经后天努力而得到的。知识包括书本上的学问和实践中的技能,从小到大,学习从不会间断。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创造未来,所以家长和老师就拼命地向孩子灌输知识,希望他们通过掌握了一定知识,在将来的生活中可以安身立命。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经常说的“好好学习”,是带有拘限性的课本知识和考试内容,不是真正教育意义的全部内容。考上重点大学未必就是学富五车,未必就能学有所用,真正的知识决定于实际需要。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人活于世,总会遇到问题,而如何解决问题是展现一个人能力强弱的衡量标尺。《吕氏春秋·适威》:“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让孩子掌握生存和创造的能力,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也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人的能力表现在时间和方式上是有差异的,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外慧于外,有的内秀于中。每个人的能力都是经过长期勤奋努力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生活和工作,有能力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总能得心应手。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健康与安全相关的活动,必须成为孩子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当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户外和户内锻炼的机会,示范必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安全保护措施。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存状态。孩子对健康的理解和保持,都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褒奖,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重视健康、保持健康,有时比掌握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

  坚定,是指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可动摇。晋朝刘琨《书》:“胆识坚定,临难无苟免之意。”虽然说人的禀性是与生俱来的资质,难以改变,但并不等于说就不会改变。培养孩子养成一个坚定的性格,在为人处事、安家立业、攻坚克难、驱祸避灾上,都会立于不败之地。孱弱、寡断、胆怯的性格,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在不同的境遇和挫折面前,家长和老师如果能因势利导,采用说理和锤炼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克服弱点,强大内心,对将来自强、自立、自重是大有益处的。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现在的孩子过于自爱,对别人给予的帮助不知道表示感激,更无从回报。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在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不但要教会他们爱自己爱家人,更要教会孩子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孩子只有学会了感恩,才知道满足,才会去关爱别人,才能体会到亲人和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将来才会功成名就。所以,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要让孩子懂得爱的高尚情操和爱的回报,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

  《傅雷家书》中有一句教子名言:“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疼爱孩子是每个做父母的天性,教育学生也是每个老师的天职,出发点都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有些人却在先学做人还是先学做事上犯低级错误,要明白做人永远比做事更重要,千万不能一味地教孩子死学硬背课本知识,而忽略做人的基本准则。“安身”是为了生存,“立命”是为了明理,两者缺一不可,更不能厚此薄彼。理想的教育是既要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又要伴之以严格的要求和引导,要让他们明白,一切由何而来?又如何创造一切?如此,方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王兴柱)

责任编辑:张娟
标签:教育,实践,创新,政策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