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观点

“反转新闻”频发 谁应反思

来源:青岛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5-10-08 17:36:55

  针对中国老人在日本京都“碰瓷”索赔10万日元的消息,10月6日,当事老人所报团的厦门一旅行社多位工作人员向记者否认老人在日本“碰瓷”一事,并称老人脚部受伤。而日本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10月6日深夜,向媒体提供了一份《道歉与更正》,承认最初的日文通知有“不符事实之处”,并“表示衷心歉意”。(10月7日《新京报》)

  老人日本“碰瓷”,这一发生在8月份的事件,被某些有心人翻出,并在国庆期间迅速占据各大门户网站头条。一时间网友纷纷指责老人,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如今剧情反转——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承认之前的通告有“不符事实之处”,并向当事人“表示衷心的歉意”。不知道之前那些指责老人丢脸的网友该如何收场。

  如今来看,炮制假新闻的应该是日本方面,但对于此事件的“火上浇油”,某些国内媒体和网友却是难辞其咎。试想,作为一个已过去两月的旧闻,其发声源仅为京都当地的一个民间组织,而且也未向涉事女司机和中国老人求证,这样的公告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然而某些媒体却借此炒作,借机吸引眼球。殊不知,这样一个错误报道却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在外声誉。更糟糕的是,如今虽然真相大白,但不实传闻造成的恶劣影响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应该说,近年来,舆论空间出现的这种“反转新闻”已不少。在这种新闻事件中,由于偏听偏信和舆论定势,媒体和公众都喜欢一股脑地把矛头指向其中一方,对其严厉斥责抨击,甚至不惜上纲上线,恨不得将中国人的劣根性都归结为一人一事。当剧情反转后,大部分人接着会反戈相向,由一个极端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从媒体来讲,之所以热衷于贴标签,是因为这更容易吸引读者,在媒体市场化的今天好像无可厚非。但从公众角度来讲,对待一个新闻事件,首先应该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不要听风就是雨,在背后胡乱揣测,一味地凭自己的想像贴标鉴、扣帽子、打棒子,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批判态度。

  因此,面对“反转新闻”,需要反思的人有很多。首先是媒体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媒体人应该持有严谨、认真,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报道慎之又慎,避免出现差错。其次,是公众特别是网民。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对待类似事件,国人也应该更为淡定而自信,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放大传闻,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发戾气,泄私愤。

  试想,如果有一天,各媒体不再急着“抢新闻”,公众不再急着“一吐为快”,大家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或许会有显著提升。(张培国)

责任编辑:张娟
标签:文明,政策,管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