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观点

文艺脱“三气”才会有风骨

来源:青岛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5-10-19 10:07:17

  10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调研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情况,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广大艺术家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不断增进对人民的感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生活之源育艺术常青,创作更多群众欢迎的精品佳作。(10月15日中国文明网)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艺事业发展是否繁荣,是否进步,对一个国家的兴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艺事业越繁荣、越是百花齐放,国家和民族也就会越昌盛、越兴旺。反之,国家和民族就容易逐渐走向衰败、没落甚至灭亡。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扣人心弦,还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品位、提振人的精神。如报告文学《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影视作品《骆驼祥子》、《甜蜜的事业》、《庐山恋》、《焦裕禄》等等,不仅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影响极大,甚至到现在仍然传颂不衰、倍受广大老百姓所喜爱和欢迎。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体制不断发生着变革,文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三股不正之气比较突出,即庸俗气、暴戾气、媚俗气。

  首先说庸俗气,作品不是在创新中求发展,在超越中求生存,在原创上动脑筋,而是人云亦云、平庸且粗俗,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如一部历史题材作品,往往是你方唱罢他登场,翻拍了一遍又一遍;一样的剧情、一样的情节,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也很难吸引大众;其次是暴戾气,作品内容往往都充满了对社会的仇恨和怨气,特别是影视作品,抢劫追杀、报复买凶等暴力血腥场面较多,对社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再次是媚俗气,作品为了获取短期的商业效益、迎合于世俗偏见、迁就少数受众,而不惜牺牲文艺为人民创作、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歌唱的崇高和责任。诸如类此,都是文艺浮躁之风、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突出表现,其不仅是对文艺本身是一种伤害,而且还会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探究文艺作品充斥“三气”的原因,其主要是文艺发展和创作的方向出现偏差,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导向,不是为人民而书写、为人民而歌唱,没有深入基层农村、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文艺发展要想脱离“三气”,必须先接地气,要多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农村中去,与广大劳动人民一道生活劳动,体验基层农村的真实生活,从中积累素材,寻找创作灵感。其次要摒弃浮躁之风,不能有好高骛远和急功急利思想,要将手中的笔和镜头多对准人们火热的生活场景、推进改革的伟大进程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大力弘扬中华美德,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文艺脱“三气”才会有风骨。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勇于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才能够迸发激情,创作出更多涵养精神、提神振气且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徐友才)

责任编辑:张娟
标签:文明,政策,社会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