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百科

智慧社区发展模式

来源:智慧社区建设及发展范例 发布时间:2016-01-15 16:40:40

  我国《2006一-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推进社会信息化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九项战略重点之一。智慧社区作为社会信息化最基层的触角,目前在我国呈现出分布不均、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的形势,各地智慧社区的发展历程不同,发展水平各异。但是从功能上来分,将智慧社区发展模式可归纳为政府管理模式、商业服务模式和公众服务模式三大类。

  (一)政府管理模式

  政府管理模式以强化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为目标,以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向街镇社区延伸为契机,推进全市智慧社区。

  1.政府管理模式的优点如下

  (1)目标较为单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结合,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包括对社区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管理、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劳动就业管理与服务、特殊人口(残疾人、低保、空巢老年人)的管理与服务、社会综合治安管理、社区公共环境与卫生管理、突发事件的管理等,可用电话、短信、传真、E—mail、Web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接人统一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提高街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社区居民享受方便、快捷的政府服务。

  (2)推进速度快:目前,一些地区的电子政务网已在所有区县联网,主城多数街镇和部分社区已接人电子政务网,基础较好。

  2.政府管理模式的推进中的难点也是明显的

  (1)难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2)政府投入负担较重且效率不高。

  (3)基础信息开发和共享难度大。

  (二)商业服务模式

  商业服务模式以建立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商业服务为手段,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推进社区商业服务信息化。

  1.商业服务模式的优点如下

  (1)目标明确: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居民可足不出户得到相应的商业服务,享受现代科技的便利;商家可利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获取消费者的服务信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进而获得商业利益。

  (2)容易整合各种资源: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为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商业服务提供商等利用各自的优势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搭建了平台。

  (3)能维持日常管理运营:居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后,其参与度较高;企业为了其商业利益,会强化平台的管理运营。

  2.商业服务模式也有明显的缺陷

  (1)谁来搭建统一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问题。从该平台的目标来看,应该由企业投入来搭建。企业的投入需要回报,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投入大,产出周期长,对企业的实力和战略眼光是一大考验。

  (2)网络服务的普遍性与商业利益的矛盾的协调难度大。企业肯定优先考虑在基础条件好、居民收入高的社区连接社区信息服务网络,部分条件差的社区可能无法连接社区信息服务网络。

  (3)政府管理与服务同商业服务融合难度大。国内一些城市的实践表明,仅由企业投入而搭建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难于实现政府对社区居民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要实现这部分职能得再搭建专门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这与智慧社区推进的初衷相悖。

  (三)公众服务模式

  公众服务模式,以公众服务为核心,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引导企业为公众提供商业服务、搭建居民自我管理服务的信息平台为目标,全面推进智慧社区。

  1.公众服务模式的优点如下

  (1)综合性的目标符合智慧社区的发展方向:前面两种模式都只以某方面为侧重点推进智慧社区,其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容易实现,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缺陷也日益暴露。

  (2)能充分调动街道(居、村委会)、企业和居民的参与i弭极性:在这种模式下,街道(居、村委会)利用社区综合应用管理平台整合各部门下到街道的业务系统,实现一套基础数据支撑各项业务,各项业务产生的数据集中于“共建共用”的主题数据库,从而解决街道无数据可用和条块分割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将街道、居委会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这不仅可以高效地行使管理职能,而且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企业可在授权许可的前提下利用共建共用的主题数据库,更加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主动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获得商业利益。居民则在该平台上享受政府、企业提供的多种服务的同时,还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2.公众服务模式的缺点如下

  (1)投入大:建设和维护智慧社区平台、基础数据库,实现其综合服务功能,不仅投人大,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标准滞后:要使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在建设之初,首先确立相应的标准。尽管国内一些城市已制定了智慧社区应用技术标准,国家也正在制定智慧社区应用技术标准,但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应用技术标准还基本没有。

  (3)协调难度大:首先是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难度大,造成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难的体制、机制、利益问题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是政府管理与服务信息和企业提供服务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共享。

  应当指出的是,这三种模式绝不是同时形成的,而是随着人们对电子政务、智慧社区理解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它们更像是我国智慧社区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的阶段,从偏重政府管理到慢慢引入市场化手段,再到注重公众服务,统筹兼顾,这是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理论逐渐完善、逐级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城市案例中,很难将一座城市的智慧社区建设过程归纳为其中的一种,从中既可以看到政府管理模式的痕迹,看得到商业服务模式的影子,能看出向公众服务模式转变的趋势。

  3.我国智慧社区的三种推进模式,虽然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具有以下共性

  (1)“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组成的硬件体系: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强调能为市民提供全时、全面的服务。“一站式”、“一方受理”等也是各地在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时的基本构想。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各地搭建起来的服务平台都具有较高的质量,能提供的服务也正在逐渐丰富,一些地方确实能够实现“一个平台,包管天下”的设计初衷。但这种由各地方主导的建设模式,也具有容易导致各平台问不兼容(同一城市不同小区之间的平台、同一城市不同部门之间的平台)的潜在问题。目前很多地方的智慧社区都处在设立重点推广区、示范区的阶段,在向全市范围内推广之时,如何保证各服务平台的统一性、兼容性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智慧社区工程中最靠外的一环,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由于不引人注目,可能会被工程建设中求快、求新的心态所忽略。再加上数据的采集、整理都是极麻烦、细致的工作,更使得数据库容易成为整个智慧社区工程的短板。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是整个智慧社区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各地在推进这部分工作时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思路,经过实践检验,其中的一些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石门二路社区建设的“实用人口总和信息资源库”,可以“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并采取“以户管人”的理念,通过软件可以将街道人口数据更好地使用和维护;广州市的“滚雪球”的方法,通过设立具有激励性质的制度,使得各个部门愿意共享彼此数据,从而极大地简化了数据的采集工作。

  (2)“为民服务”的核心观念以及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智慧社区工程是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工程,归根到底就是要为居民提供真正方便、优质的服务。智慧社区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无一不是将居民的需要、居民的方便放在首位,从政策、规划的制定,到具体的建设实施过程,都始终贯穿着这一核心观念。在搭建好硬件框架之后,服务方式和项目的设置就凸显出各地的特色。各个城市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主创造性,提出和实行了许多深得当地居民好评的服务。在一些细节当中,更能看出政府部门的精心设计。

  北京市在社区服务热线所签约的商家中,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这极大地解决了居民在选择商家时的信息缺乏、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杭州市提出的5A服务目标、积极推进实施的城市“市民卡”工程,都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日常生活中的方便;广州市信息中心推出的《广州市市民网上内容服务手册》涵盖167个网站,以“什么服务在什么网站可以提供”为原则组织信息,方便市民查找,成为上网初学者的好帮手。类似这样的体现“为民”、“便民”观念的例子在各地还有很多,这样的服务项目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具有实效性。

责任编辑:张娟
标签:智慧社区,政策,服务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