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百科

推进智慧社区工作指导意见

来源:智慧社区建设及发展范例 发布时间:2016-01-15 17:01:48

  (一)建立完善多元化智慧社区建设格局

  紧密结合智慧社区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街居多级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产业联盟合作的多元化智慧社区建设格局。

  1.理顺市区街居多级协作机制理顺市、区县、街道和社区等多级的智慧社区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作用和职责,形成市级统一规划、区县全面负责、街道乡镇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协调配合机制,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工作开展,促进智慧社区工作持续协调发展。市级部门着眼全局,开展智慧社区统筹规划、政策规范制定和全市基础性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区县充分利用辖区资源,推进社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共建共用、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促进智慧社区集约共享建设。街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激发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智慧社区建设合力。结合街道、社区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社区落实智慧社区工作,做好基础信息采集上报和民意舆情监测,大力推动智慧社区平台应用。四级部门协力促进全市智慧社区工作开展,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共同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2.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引领机制创新智慧社区项目的投入和运行模式,对智慧社区建设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好的支持和撬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提供社会服务。鼓励采用网络租用、平台共建、服务购买、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结合社区建设与应用特点,激发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开发商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鼓励社区居民利用博客、微博等信息化渠道,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和建言献策。实现社区各类志愿者数据库信息共享,支持相关部门共建共用,保障志愿者获得同样服务提供信息化手段支持。

  3.推动建立智慧社区产业联盟围绕智慧社区创新基层服务管理等环节需求,鼓励物联网、智能家居、电子商务、软件服务业等信息化相关社会组织或企业,组建智慧社区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提供满足公众需求更好更丰富的智慧社区创新应用,逐步构建充满活力的智慧社区产业链,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二)夯实智慧社区基础

  切实打牢基层信息化根基,逐步实现城乡智慧社区一体化发展。

  1.加快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契机,推进以光纤为主、无线为辅的网络接入全覆盖。充分调动网络运营企业积极性,加快实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基层服务场所光纤网络接入,在有条件的社区推广无线宽带覆盖应用。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方面的成果,支撑智慧社区创新和应用发展。充分重视社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安全。

  2.加强社区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通过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在区县统筹建设服务基层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人、地、事、物、组织基础数据库,街道在区(县)基础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定期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实现基础数据库动态维护,街道通过数据留存沉淀支撑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加强街道基础数据采集更新与各条业务系统的对接,支撑多条业务数据采集更新。

  3.搭建智慧社区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智慧社区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在部分区县试点先行,推进利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基础设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推进智慧社区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保证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面向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各方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基础支撑,降低智慧社区应用创新成本,提高应用推广效率,促进智慧社区创新规模化发展。

  4.普及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站点结合党员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继续开展数字家园、社区驿站、社区免费上网点创建工作。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电子阅览室、数字信息亭、社区之窗和驻区单位等共建设施,普及公益性社区信息服务站建设,着力服务于社区中老年技能学习、失业人员就业指导以及居民沟通娱乐等。推广“数字北京”缴费服务平台等各类信息化服务终端,推动信息化便民公共服务进社区。

  (三)创新社区党建信息化应用

  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党组织工作,以社区党建创新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以社区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和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全覆盖。创新社区党建信息化支撑形式。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即时通信等新媒体推动社区党组织工作创新,探索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商务楼宇等党组织新型工作形式。推进党员远程教育平台进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体系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区办事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水平,努力做到社区服务城乡一体化,各类人群全覆盖,重点提高社区卫生、就业、文化教育等方面服务水平,并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特色服务需求。

  1.推进服务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托96156等全市性服务资源整合平台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和管理功能,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共享,市级部门加强服务资源整合标准建设和完善,鼓励区县层面统筹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企业、商家和个人等服务资源,汇集形成区域社区服务资源体系。各街道充分利用区(县)社区服务资源体系,基于街道及周边服务资源,推进面向居民的服务界面整合,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体化服务。

  2.推进综合办事一体化应用  借鉴已成功应用的居民网上办事服务系统,由区县统筹建设面向街道(镇)、社区(村)各类组织内部事务处理的信息系统,提升基层内部事务运转效率,提高日常管理服务的效能。创新基层管理与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区域内街道、社区综合办事服务事项“一窗式”办理,逐步实现区域内跨街道、跨社区的联网就近办理。促进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探索推进跨区县的街道、社区服务事项联网通办服务。

  3.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  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各方面服务资源,整合涉及民生的各类信息和服务,加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的公益类服务,促进96156社区服务热线及网站群成为普遍知晓、居民信任的“一线通”、“一号灵”服务平台,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主渠道作用。密切智慧社区技术应用与社区服务组织载体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4.推进社区电子商务建设深入开展社区电子商务,机动社区商圈发展。培育一批社区商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以社区为核心、家庭、居民为服务对象、日常消费品为销售主体的社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社区商业企业与平台对接,开展网上零售服务。完善社区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完善以居民评议等多种评价形式的考核激励机制。

  5.提高社区卫生信息化服务能力依托信息化支撑社区居民首诊在社区,与大医院实现分级诊疗、有序就医,通过信息共享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区域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试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信息化建设,普遍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广远程医疗,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均等化。积极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对老人等重点人群的生命体征监测预警服务,提高对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水平。

  6.提高社区就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推进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完善,为街道、社区提供就业服务和政策信息,实现就业信息与社区的共享,支持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开展,促进城乡居民的就业技能提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格局。

  7.提高社区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鼓励街道、社区利用服务型网站整合教学教育资源,为社区中小学生及家长等提供服务。在城乡等教育资源匮乏的街道社区推广远程教育平台,为城乡居民及时传递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成果,将部分文化信息服务延伸到社区,提供包括书法、绘画、音乐、体育、养生、理财、育儿等各种主题讲座在内的可下载或在线视频教程。推进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服务进入社区。

  8.提高对特殊群体信息化服务能力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小帮手”救助照料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推动在社区基本普及老年人及重度残疾人远程看护和紧急事件响应系统。建设面向社区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提供智能化无障碍辅助设施服务。对有就业需求的社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信息技能及其他专业培训,鼓励实现网上就业、居家就业。鼓励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积极推进残疾人信息化终端的无障碍改造与配发工作。

  (五)拓展政民互动信息化渠道

  鼓励各类服务型网站建设,搭建多样化政民互动信息化渠道,完善社区服务渠道,促进互动交流,实现社区和谐共融。

  1.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与互动信息化渠道依托市区级的基础设施等资源,鼓励街道、社区建设服务型网站,并利用服务型网站创新服务内容,与市、区级服务平台对接,更加侧重在线服务,加强服务信息发布,畅通政务信息发布渠道,面向社区提供整合的各类服务资源。街道、社区应积极组织利用热线电话、社区网站、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电子信息屏、信息亭、电子信息终端等多种信息化渠道,发布各类服务信息,建设信息化支撑的社区宣传和动员的阵地。鼓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通过网站、新媒体等多种信息化渠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提高政府与居民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2.拓展群众性互动交流与自我服务渠道鼓励群众性非商业服务型网站建设,利用新兴的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等技术聚集社区居民,增强社区居民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民意诉求反馈、居民自我服务和互帮互助,成为民间政民互动的重要渠道。

  (六)深化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

  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做到社区管理城乡一体化。

  1.推广社区网格化数字管理模式按照以楼带房、以房带户、以户带人、以人带事基本思路,对社区进行科学的网格划分,合力配备力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畅通信息发现报告渠道,健全监督考评体系,搭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完善集人、地、事、物、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社区网格化数字管理,提升社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实现社区管理的无盲点、全覆盖。

  2.完善社区各类人群服务管理提高社区各类人群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在居住证、居民身份证等制度的基础上,依托全市联网、部门联动、覆盖城乡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人户分离、出租房屋等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共享和整合,建立人口信息数据常态维护机制,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系统平台,为人口管理跨部门协作配合、联合执法提供信息化支撑。

  3.推进平安智慧社区建设积极应用安全技术手段,加强家庭安防、区域电子监控等服务,为社区提供预警信息、公安事务、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常识等信息,有效防范犯罪,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托社区物业管理体系推进老社区公共环境的信息基础设施配置。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居家安全宣传、教育、服务和管理,努力防止居家安全事故发生。

  4.优化社区诚信服务环境依托信息化手段,促进社区服务资源与市场环境的诚信建设。

  按照谁组织谁管理的原则,重点围绕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相关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公益服务提供商,收集信用信息及服务评价信息,建立“黑名单”公示机制,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激励力度,积极培育智慧社区的诚信服务环境,促进社会诚信健康发展。

  (七)推进新技术应用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

  推进物联网、移动宽带及新媒体等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应用,开展新技术试点示范社区建设,实现新技术对社区居民需求的支撵和引领,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1.推进物联网应用向社区居民生活的渗透推进物联网应用向社区居民生活的渗透。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使老人、残疾人等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实现智慧养老助残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监测平台搭建,实现社区安防、社区环境监测和智能停车,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智能化水平。试点推进自动控制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在住宅小区和家居生活等有关的设施集成上的应用,试点推进水、电、气等消费的记录、付费和燃气泄漏报警的智能化,建设一批智能化住宅小区(楼宇、家庭)。

  2.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社区的应用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整合市区级公共服务网站及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各项服务资源基础上,积极推进挖掘社区其他服务资源,开发搭建社区服务移动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公开及便民服务信息,并辅助利用手机短信等功能实现及时通讯交流与政民互动。推动新媒体在社区的应用。利用微博、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新媒体技术,搭建多元化政民互动、交流共享渠道,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自我服务和互助交流。

责任编辑:张娟
标签:智慧社区,服务,政策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