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党建1

甘肃实行社区党员“五管”制度的实践探索

来源:甘肃组工网 发布时间:2016-02-26 10:16:4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四个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区党员的构成和分布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单一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亟须建立起反应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要建立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就必须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制度。金昌是一个资源型工矿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格局、形式和体制有其独特之处。近几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社会管理和党员结构分布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立足资源型工矿城市社区的特点,在实践中探索实行了社区党员分层分类“五管”制度。

 
  一、实行社区党员“五管”制度的必要性
 
  当前,由于“四个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社区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的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解除劳动关系党员、未安置的复转军人党员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逐步转入居住地社区党组织,且逐年增多。就金昌而言,36个社区,有党员1952名,其中离退休927名,失业、下岗职工党员128名,流动党员170名,在职党员214名,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未安置的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173名。社区党员构成的复杂性、层次的多样性、思想的差异性,使得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在环境、对象、内容和要求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下岗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失管”
 
  由于传统党组织管理体系的限制和权限不清、责任归属不明等原因,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缺乏有效的接转手续,造成了这部分党员教育管理上的脱节,即用人单位不管、原单位管不着、社区党组织没权管,因而出现了许多的“自由党员”、“编外党员”、“口袋党员”和“档案党员”,一直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失之于管,管之于宽,留下了管理上的“空白点”。
 
  (二)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软管”
 
  这部分党员是社区党员队伍的中的主力军。由于在原单位工作多年,对原单位感情深、有依赖,同时也习惯于依托系统和单位管理。当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后,人虽然进了社区,但心却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现实,对社区党组织这个“新家”,心怀顾虑,不甘融入,往往有抵触情绪。社区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找不到便捷办法,疏于管理,管而不管,管而不严,使管理无序化。
 
  (三)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出现了“松管”
 
  在职党员主要指机关、国有(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这部分党员,在单位是党员,相应的工作责任心强,作用发挥得也好。而到社区,就变成了“社员”,工作主动性也不强了,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不能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区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是鞭长莫及,不能做硬性要求,存在“工作时间单位管,业余时间没人管”的管理“盲区”,形不成“双管”的合力。
 
  (四)解除劳动关系党员、未安置的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出现了“漏管”
 
  这部分党员,社区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接转体系和流转程序,当组织关系从原单位和学校转出后,因为新的工作和就业单位尚未落实,有的就将组织关系沉入口袋而成为“口袋党员”;有的把组织关系转到社区后,人就到异地就业,地点不固定,造成组织生活不正常,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关系定而人不定“挂名党员”,社区党组织管不到,也管不上。
 
  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许多空白,留下了很多结症,给社区党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空白和结症,就必须实行社区党员分层分类“五管”制度,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做到党员在哪里,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就跟到哪里。只有实行社区党员“五管”制度,才能有效解决社区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党员的教育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扩大党的工作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实行社区党员“五管”制度,既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又是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党员“五管”制度的实践探索
 
  金昌市是一个资源性工矿城市,城市社区党员来源广、层次多、成分杂。这几年,我们立足城市社区的实际,以实行“五管”制度为抓手,管实、管活、管好社区党员,不断拓展了社区党建工作。
 
  (一)对居民党员实行“直管”
 
  社区党组织以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楼栋、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和做好公民、好党员、好职工、好邻居、好家长等“争五好”活动为载体,通过划定责任区、发放责任卡、落实责任人等方式,严格居民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他们在社区管理、服务和建设中亮出党员身份,树起党员形象,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系员、社区治安保安员、环境卫生监督员,消除了“淡管”。
 
  (二)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
 
  我们坚持设岗定责,实行“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的“单位+社区”的管理方式,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建设等五项制度,引导和督促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参与社区建设,并以在职党员“社区联系卡”作为情况记载簿,由社区党组织来评定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单位也将其在社区的表现情况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了对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的监管,从“工作圈”延伸到了“生活圈”,克服了“松管”。目前,已经有12990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并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对离退休职工中的党员实行“共管”
 
  离退休党员作为特殊群体,我们坚持“社区为主、单位为辅”的管理原则,根据党员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实际情况,社区党组织着重从关心他们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让他们能在民事调解、治安防范、美化社区等方面有所作为,为社区建设发挥余热,消除了“软管”。
 
  (四)对下岗、待岗、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党员和未安置的复转军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实行“接管”
 
  作为这些无处落脚的党员,我们按照“就近、方便、易管、好找”的原则,由社区党组织及时把他们编入党支部进行“接管”,并以过一次组织生活会、作一次思想汇报、掌握一门技术、找一个合适岗位、为社区建设做一份贡献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为他们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努力扶持他们再就业,给以“家”的温暖,消除“漏管”。
 
  (五)对流动党员实行“协管”
 
  我们按照有利于流动、就近就便和“三方”(转出方、转入方、党员本人)协商的原则,以社区的“三站一中心”为主阵地,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二卡三簿台账”制度,及时为流动党员安“家”落“户”。对已在外地定居的党员,要求将党组织关系转到其居住地党组织,由居住地党组织集中管理;对集体外出、从业地相对固定的流动党员,采取“集出集管”方式,在从业地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对流入的党员,及时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定期收集并反馈情况;对流入(流出)6个月的党员,接转临时组织关系,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就近编入支部参加活动,使其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彻底消除了“失管”。
 
  实践表明,实行社区党员分层分类“五管”制度,改变了在管理上职责不明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改变了管理方式上“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改变了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切实把党员管住了、管好了、管用了,是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一种比较好的运行机制。
 
  三、深化社区党员“五管”制度的思考
 
  社区党员“五管”制度的实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区党的建设,夯实了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但是,从当前社区党建所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来看,“五管”制度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索,仍需要我们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索社区党员“五管”制度的长效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街道、社区、楼寓“五管”网络
 
  要按照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要求,在街道建立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工作联席会议,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及社区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组织、指导社区党组织做好社区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在社区建立党员管理联络办公室,由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联络小组组长、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协助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加强对社区党员管理,动员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在楼寓(或居住片、宿舍区)建立社区党员联络小组,把所有党员编入相应的党员联络小组,形成既管所属、又管所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党参与、齐抓共管的网络管理系统,扩展教育管理的覆盖面。
 
  (二)要建立健全社区党员“五管”工作机制
 
  建立和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是规范党员行为的有效措施。要巩固和扩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对社区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如“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要规范并严格落实。此外,还要着力建立具有约束力和激励功能的、符合各类党员管理的“五管”运行机制,根据不同群体、不同职业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科学制定目标考核体系,把目标规定的定性、定量指标与目标责任人完成目标的实际效果联系起来,使不同岗位的党员都能找到发挥作用的途径。
 
  (三)采取多种途径实施“五管”制度
 
  对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在职党员,要重点在规范化管理上下工夫,建立完善“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在职党员在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等五种制度,切实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既保证“工作圈”,又监管“生活圈”;对于社区中的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解除劳动关系党员、未安置的复转军人党员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要紧紧依托已经建立的社区“三站一中心”,分领域、分场地、分楼宇建立党员临时支部、党员联络站、楼宇党支部,形成教育管理阵地网,保证教育管理的连续性,使党员与党组织“不断线”、“不脱节”,真正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战斗力。

责任编辑:李晨
标签:甘肃,社区,实践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