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服务

包头市:志愿服务如何“落户”社区?

来源:包头日报 发布时间:2016-04-05 09:33:49

  已经过去的3月,以“学雷锋”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各地各个社区蔚然成风。不少居民在享受到贴心服务的同时,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某些“集中”出现的志愿活动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品牌化、常态化的模式,真正“扎根”在社区?为了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更持久,包头市一些民办社工机构也在进行着探索和尝试。

  志愿服务如何常态化?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辖区内有不少低视力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成长和发育非常需要专业的‘陪伴’。”国家级社工师夏美玲也是昆区白云路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双重”身份让她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志愿服务的受助对象和服务者两方群体。

  早在2013年,她就开始组织社区内的志愿者为低视力群体提供伴读服务。“我们根据志愿者和低视力人群各自的情况进行了结对服务,有时候是上门伴读,有时候组织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心伴读,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来选择伴读材料。”

  志愿服务虽然开展了起来,但是夏美玲发现问题并不少。首先是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并不能保证,这一定程度上给被帮助对象带来了很多心理负担。“受帮助者其实心理比较脆弱,如果这项活动只是偶尔开展几次,非但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帮助,反而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是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我们会根据志愿者的特长为他们安排服务对象,但是不少服务对象的需求还是不好满足,比如,有的青少年视力障碍者需要英语或者蒙语伴读,寻找这样的志愿者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些原因,伴读服务并没有长久的开展起来,其实,这几个原因也是不少志愿服务难以持续下去的原因。”

  志愿服务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如何能让活动的开展更顺畅,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服务呢?夏美玲开始了思考。“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制约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因素,比如服务资源与供给对接不均等、缺乏社区志愿服务的考评标准和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以及对志愿者的培训机制等,如果可以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志愿服务就可以实现常态化。”

  夏美玲告诉记者,通过接触专业的社工服务理念,她有了一些启发。“按照先进的社会管理模式,专业社工应该是不属于政府部门领导,独立为社会、为大家服务的人员,对于他们的服务和考核有着专门的机制,而社工服务的成本则由政府机构或者民间资本等第三方来承担。如果能把志愿服务交给专业的社工来做,那么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得到解决。”

  2013年夏美玲注册成立了民办社工机构——汇美社工服务中心,开始了更为专业化的志愿服务。

  两年多来,汇美社工服务中心在继续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承接了昆区政府外来务工人员项目等多项政府购买服务。2015年,夏美玲将她之前开展的“为低视力青少年伴读”志愿服务项目申报到了国家相关部门,成为了被国家民政部批准立项的中央财政支持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获得了25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为我市昆区和东河区的1000位盲障和弱势青少年提供一年的专业伴读以及视力康复辅助训练等服务。

  民办社工机构的探索

  正像夏美玲所说的,她一直在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可以把志愿服务需求和资源有效地对接起来,从而更好地开展服务,而民办社工机构正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其实,如何通过民办社工机构来提供更为专业的志愿服务也是我市民政系统和志愿服务部门一直在探索的模式。早在2010年,我市就从深圳引进了包头市首家民间社工机构——德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同时青山区向德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了包括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和社区家庭综合服务项目在内的三个服务内容。

  从2010年到2016年,我市的民办社工机构已经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了20家。而这些民办社工机构也通过个案及小组案等形式,在各个社区开展了孤老抚慰、特困救助、和谐家庭建设、青少年谈心等服务,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社工不同于义工和志愿者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业性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志愿服务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同时,义工是无偿地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而社工则是受薪人员,民办社工机构的经费报酬通常来自于社会资助或政府购买。因此,他们所提供的志愿服务更专业和持久。”市民政局社工科科长李昊说,我市目前已有持证社工1726人,青山区等地已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岗位的方式,为基层社区配备了近40名专业社工,编入了社区网格员,开始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

  “从目前看,通过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开展志愿服务的优势很明显。”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处处长任海昕表示,发挥专业社工的特长,带动助工、义工,形成“三工联动”模式是促进志愿服务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有效方式。“在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比如,针对目前存在的志愿服务资源不对等、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2016年,我们将着力打造志愿者服务大数据项目,让全市38.3万志愿者的服务时数、服务效果、服务特长等数据实现可查询,从而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更好的开展。”

  成长的烦恼

  “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正在试行的改革大方向。今后的社会服务,将主要变成依托专业服务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政府购买相关服务,提供给居民和社会大众。在广东、北京等地,政府每年用于购买公益服务的费用已达十几亿元。这种变化也正在使公益性质的专业化社工服务,成为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包头市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傅钰也是国家级社工师,对于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不过,傅钰也表示,虽然民办社工机构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它们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成长的烦恼”。

  “民办社工机构一般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或社会资助来运行。但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成为其陷入困境、运行困难的首要因素。”傅钰说,目前来看,我市的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民办社工机构的资金来源不足,生存压力比较大。

  “民办社工机构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压力的确不小,解决这个困难需要政府和机构自身多努力。一方面,希望政府在提高购买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多鼓励经营性组织加强对民办社工机构的资金支持,努力提高各类经营性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减缓社工机构的生存压力。”夏美玲说,“另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探索资金募集渠道,提高自身非政府拨付经费的比例。”

  由于民办社工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并不高,一定程度上也没有得到政府和其他组织的认可。“社会对民办社工机构的信任程度不高,社工机构难以得到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从业者和义工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傅钰说。

  另外,目前,我市民办社工机构尚未明确评估主体,缺乏对服务的有效评估和监管,使得民办社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公信力都显不足。“既然有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政策,对社工机构工作质量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政府购买服务公平竞标机制就必不可少。目前,我市还没有这样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已经开展的政府购买服务一般都委托第三家社工机构进行招投标评估,这种尝试虽然也可行,但是长期来看,专业的评估机构必不可少。”

  记者手记

  志愿服务,关键是贴近贴心

  社区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基本单元,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单位人”普遍转变为“社会人”,基于社区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日益庞杂。各种类型志愿服务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提升社区生活品质。但是,志愿服务针对性不强、常态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社区志愿服务整体状况与社会需求和群众期待仍有一定距离。

  采访中,不少居民向记者反映,一些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前后,各类活动扎堆出现,形式多样、热闹异常。节点一过,热潮立刻冷清下来,居民有事再想找志愿者帮忙,常常不知何处寻。

  同样饱受诟病的还有志愿服务内容的重复。不少社区志愿服务存在“老三样”现象,不同队伍的服务项目局限于打扫卫生、咨询宣传、量血压等少数低水平领域,与居民需求并不匹配。

  民办社工组织凭借专业的服务队伍和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希望它们的发展和壮大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社工、义工和志愿者用贴近、贴心的行动奉献他人,让志愿精神更好地“落户”社区。

责任编辑:崔凤霞
标签:包头,志愿服务,社区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