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中国之治"的魅力 改革是中国治理的深层自信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7-05-21 09:15:4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许多人想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为什么具有旺盛生命力,“中国之治”魅力何在。本期观察版推出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

  ——编  者
  坚持和扩大中国的治理优势(人民观察)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体制机制,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为了有效解决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应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挑战,我们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演化的结果。一方面,我们要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另一方面,又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国家是治理过程中的关键力量
  国家治理概念的提出是对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的确认,强调国家在稳定公共秩序、调和各方利益、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负有重要职责。综观世界各国的治理实践,在现有各种治理格局中,国家都是治理过程中的关键力量,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实现治理成功的重要保障。
  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特定阶段,现代化国家治理与传统国家治理相对应,与现代国家相匹配。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理应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和现代化演进逻辑来理解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学理上,可以从以下一些维度来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
  公共利益实现程度高。在社会发展中私人利益、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出现矛盾时,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就需要整合利益、控制冲突、维护秩序,这就赋予国家以公共利益维护者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国家应具有满足公共利益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包括提供保证国民安全的公共秩序、保障社会权利的公共服务和规制违法行为的政府监管,这些职能配置体现了现代国家治理的意义。
  基础制度完备有效。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标志,基础制度的建设和运行能力是保证国家进行有效公共治理的关键。基础制度是国家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责的一系列规则,体现为国家与治理多元主体之间形成的权力关系、职能配置、运行程序和行为方式等安排,显示出国家治理形式的性质,诸如集权还是分权、开放还是封闭、规范还是随意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制度具备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法治、参与、公开、效益等。
  多元合作参与治理。从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看,国家在公共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国家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和动员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具有外部介入和强制干预等特征,对一些多元、复杂经济社会关系的调整存在局限性。因此,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简政放权和资源分享,建立多元治理结构,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治理平台。
  通过改革创新完善治理结构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国家自身、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关系。中国始终注意并将继续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
  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为了形成高效的国家治理,公共权力会得到增强和扩张,这是国家对市场和社会施行监管的客观需要。但是,公共权力的扩张又对权力的制约提出了要求。如果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内部问责制度,权力就有可能滥用,产生腐败现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对权力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以规则、规矩、法律来制约公共权力的行使,进一步提高政府对权力运行的自我规范能力。
  打造合作治理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形成共治、合作关系。而共治、合作达成的前提是逐步从传统的行政一元化管理方式转变到开放、共享、平等的治理模式。现代政府的构建需要一个过程,应通过顶层设计,促进政府职能设置的调整和整合,逐步将各级政府的职责、权力法定化和规范化;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流程再造,提高其为企业和公民服务的能力。
  在认清优势的基础上提升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制定职责和权力清单,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公共权力运作。在法治领域,确立实现公共利益的制度基础;在社会领域,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发展社会服务的多元供给与合作模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认清和坚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治理体系中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部分,不断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
  坚持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这些特色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独特优势,包括强有力的政党、高效民主的制度、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等。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应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国家治理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特色的治理观、发展观。
  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和提高执行能力。建立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协调、规范作用,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建立规范公平的制度,使整个国家在合理的框架内稳定、有序运转。同时,针对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多样性、复杂性、流动性增强和利益分化等特点,在制度规则层面予以回应。让公权力的运行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建立行政程序规范以及监督制度、问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充分发挥制度激励和约束作用,提高执行效率。
  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需要市场、社会等积极参与和协作。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在法律框架内拓展市场、社会参与的渠道,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的机制与平台。另一方面,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通过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组织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
  改革是中国治理的深层自信(思想纵横)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时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改变”。这个充满希望的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打动了选民的心。但是8年下来,这位有改革意愿的总统真正带给美国的改变却很少,其积极推动的医疗改革也困难重重,这其中有复杂的利益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体制上僵化,缺乏变革动力,就会在发展中出现阻滞。
  各个国家国情不同,需要处理的问题各异。但是实现有效治理,可以说是现代国家的共同目标。在今天,有效治理体现为政府与民众共同参与,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让国家发展有活力,社会有秩序,公众利益最大化。这其中,改革能力成为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实力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改革能力。改革能力一方面是及时发现政策中的错误并纠正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在发展遭遇阻力时能够不断突破这些障碍、调整体制机制的能力。一个国家改革能力强,则这个国家的治理现代化就能扎实推进。
  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30多年,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改革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3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巨大勇气不断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以审慎态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活力;蹄疾步稳地深化社会、文化、环保等其他领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发展信心。
  今天的中国与30多年前相比已大不相同,许多人由衷赞叹:中国共产党治理有方,中国道路充满活力。回顾改革之路,当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难以前行时,通过改革扫除障碍,就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发展就能重新获得动力。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正是改革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限创造活力,释放出发展红利,让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迈过坎坷、稳步向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有能力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改革的深入与治理现代化的过程紧密联系。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过程,它需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各方面力量,实现各项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需要通过各领域改革联动和集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因此,习近平同志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今,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就是冲着问题去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改的多是重大、敏感问题,不少触及深层次社会矛盾,涉及利益关系调整,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继续深化改革,抓住有利时机,革除一切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开拓充足空间。改革让中国人大踏步赶上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巨轮乘风破浪不断向前。只要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该改的坚定不移改下去,依靠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受益,中国的现代国家治理就能更加有效运转,就会展现更加绚丽的前景。
  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重大治理优势
  以政党治理优化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适势求是)
  考察众多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政党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政党为主体进行治理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学理上说,政党治理强调提升政党执政能力,实现政党权力运作制度化规范化,再由政党完成整合社会、形成良治、增强活力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不同的执政党创造出不同的政党治理经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处理好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是治国理政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自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实现长期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探索已深深融入国家治理之中。在逐步实现人民富裕与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推动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有效实现。
  从实践来看,中国以政党治理优化国家治理是通过长期的制度积累、价值凝聚以及组织革新等路径逐步实现的,这在改革开放后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中,制度积累是基础,价值凝聚是核心,组织革新是保证,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以政党治理优化国家治理所创造的具体路径,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指标性意义。因此,提炼与总结以政党治理优化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积累。这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各种制度的主动改进来提升国家治理的绩效。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系统的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具有核心地位。这一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中形成了自身优势。但随着时代变迁,原有制度所生成的治理优势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各种制度的主动改进来提升国家治理的绩效,积极推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从而使制度建构过程成为优化国家治理结构的过程。比如,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做法使我们党能够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在回应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时,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制度关联。
  价值凝聚。这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提炼出共有的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大众的共识。相较于制度积累而言,价值凝聚更具根本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单一的社会价值取向逐渐丰富,新的多样化价值观念逐步生成和拓展。在这种背景下,有效构建凝聚社会、教育民众、推动发展、实现和谐的价值体系,从而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成为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构成政党治理的重要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实践,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价值凝聚的有力举措。一个有凝聚力的现代价值体系能够实现包容性与灵活性、一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这种统一,它既体现了政党治理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公共价值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深深融入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中。
  组织革新。这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对自身组织的调适来适应国家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组织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家、市场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要承担起长期执政的历史使命,就必然需要以组织革新来增强组织活力。于是,中国共产党重新对其组织结构以及与市场、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调整,一方面对原来有效的组织运行方式进行加强充实,提升政党的调适能力;另一方面,创新组织运行方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增强组织的生机和活力。通过这些组织革新的措施,增强了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也有效推动了国家治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以政党治理优化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还包括建立沟通、协商、合作、回应等政党与国家多重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在其中,加强监督、完善对权力的制约是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保障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沿着良法善治的轨道互动,也是超越西方政治模式、创造中国治理经验的重要途径。
  探索更优机制 贡献中国智慧
  将法治精神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势所必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和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重要标志,法治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从号称权力来源于神意的神权之治,到重视社会习俗与礼仪道德的礼法之治,人类历史上曾经探索过各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对法律和法治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现代法治祛除神秘,承认人的理性与价值,又坦然承认人类本性中的缺陷,强调以理性约束任性、以良法善治规范人的行为。因此,现代法治体现了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局限,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国家治理机制的愿景与努力。
  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安康的重要保证。通过提供秩序,法治为人民生活提供安定性、确定性和可期待性,从而安顿人心。通过规则之治,法治为纷繁芜杂的人世生活提供依据和指引,从而明断是非正误。通过保障权利,法治成为捍卫人民群众权益的有力武器。通过正当程序,法治为公权力打造坚固的铁笼,防止权力徇私和权力滥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在思想观念上,确立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方针,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法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制度建设上,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个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体现出鲜明中国特色。在法治实践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当前,我国法治建设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将法治建设推进下去。不仅要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确定下来,更要将法治精神贯穿到未来改革创新的全过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破解国家治理中的各种难题。这就要求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抓住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将法治精神体现到国家治理的各方面。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弘扬法治精神,抓住关键少数,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仅要大力推动普法教育、促进全民守法,而且要鼓励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法治建设,使他们不仅成为法治的受益者,而且成为建设者和维护者。
  人类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前进,各国法治实践日益多样多变。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是简单延续传统法家法治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实践的再版,也不是西方法治发展模式的翻版,而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国的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将为人类探索更优治理机制提供富于思想启发和制度智慧的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罗婷
标签:中国之治,改革,自信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