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观点

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7-09-01 09:41:21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较为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江岸区实施“红色引擎工程”过程中,紧紧围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一条工作主线,围绕社会治理需要,秉承“阵地建设为平台、人才培养为支撑、机构运作为纽带、项目实施为载体、效果实现为目标”的工作理念,积极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专业人才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落实社会组织公益学院、社区微公益项目创投、社区社会组织助力计划、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选拔和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工作平台等多种措施,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工作体系。
  目前,江岸区按照“社区征集居民需求意见、委托社会组织根据居民需求意见设计项目、组织专业力量对项目进行汇总评审、社会组织通过有序竞争承接实施项目、民政部门落实专业督导机构对项目进行跟踪督导、社区居民全程参与并监督项目实施、第三方评估机构根据服务对象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效果验收评估”的程序,形成了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牵引、落实政府购买服务为保障、社会治理工作项目化为载体、社工专业力量项目审核为保证、依托社会组织实施为主体、居民全程监督项目为手段、第三方项目效果评估为依据”的社区治理模式。
  实践证明,社工人才、社会组织已成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江岸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优秀项目
  空巢老人居家适老环境改善项目
  球场街道安静社区属于老旧社区,老年居民多,其中有一部分是肢体残疾或行动不便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家庭细心照料和社区关怀。武汉晚晴枫养老助残服务中心入驻安静社区以来,针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对辖区80位身体不便的老年人开展了需求状况调查,由专业社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需求分析,形成需求评估报告,根据球场街道空巢老年群体的安全需求,设计开展公益项目——“老人居家防跌倒”服务项目,通过免费或低偿的方式,对辖区空巢老年家庭的通道、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生活场所及家具配置、细节保护等作一定调整或改造,缓解服务对象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适应,让老年人避免受到意外伤害,减轻其家属的生活照顾压力,帮助解决老人身体状况监测问题,降低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风险。家住球场街道红艳村的万爷爷,因身体不便长年在家使用双拐,有一次不小心在厨房滑倒摔成骨折,担心自己再次摔倒,他在厕所里捆绑了一根铁管做支撑,得知此事后,晚晴枫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上门,为万爷爷在卫生间和厨房安装了尼龙扶手,彻底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老人居家防跌倒”项目自2015年实施以来,已为500个空巢老年家庭实施了居家安全设施改造,保障了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提高了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增进了老人和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启航行动——青年就业助力计划项目
  现代社会青年刚刚踏入社会后普遍面临工作、职业、生涯发展上的难题。百步亭文卉苑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居民入户走访中,发现20余例正值就业年龄段的20-28岁青年多次求职不成功、或仅有短期就业经历。了解到待业青年们对就业的渴望、对掌握一技之长的向往后,工作人员与武汉春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起以百步亭文卉苑为试点,针对青年心理状态、适应力、家庭状况等情况量身定做专属计划,并与社区、待业青年反复沟通培训形式和内容,最终确定了“启航行动——青年就业助力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个案辅导、技能小组、户外拓展、生涯规划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待业青年工作技能、开展生涯探索、尝试做生涯规划、建立生涯价值观,帮助其在心理、职业技能、社会适应度上得到全方位提升。
  在生涯规划培训上,社工利用伍德(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指导待业青年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人格、需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探索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能力、职业内容、所需特质和职业报酬率等,从而订立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开始采取必要的行动。目前已服务9名待就业青年,开展个案6个,集中技能培训1场次。
  通过服务评估了解到,本项目得到了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项目实施带动了社区内青年就业热情,提升了其在劳动市场中的竞争力,帮助青年们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效能感。
  同安社区随艺手工生活馆项目
  随艺手工生活馆学习借鉴“百步亭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经验”,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妇女之家为依托,开展创业帮扶活动80多场。通过花艺、手工皮具、专业烘焙等三项技能免费培训,让辖区就业困难的女性掌握一技之长。生活馆负责人利用海外留学背景,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积极搭建提供国内外销售平台,帮助辖区19名女性再就业、创业。目前受惠居民1000余人次,其中年轻女性302人次,全职妈妈594人次,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感。
  在此过程中,随艺手工生活馆以家庭需求为导向,以家庭能受益为标准,推出了“红色引擎 引爆甜蜜”为主题的党员亲子烘焙体验活动,每月2次的课程拉近了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效化解家庭沟通难的问题。此外,为了激活发动更多红色细胞,传承手工艺魅力,影响、吸纳更多的社区志愿者,随艺手工生活馆开展了萌娃“网红”手工跳蚤市集、“变废为宝 美化社区”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带动社区群众,同时还解决了许多社区居民实际问题,生活馆因为“实干”精神在社区居民中收获了众多好评,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惟楚有才 惟楚有戏”——荆楚文化传承项目
  荆楚文化精粹出的楚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为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等盛行,越来越少的人知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传承华夏文明,弘扬楚剧文化,劳动街道艺苑社区成立了老戏骨党员服务队,目前现有的25名成员,均为武汉市楚剧院退休老演员,其中有国家一级演员童银珠、贺才昶等,国家二级演员张香娣、王世英等。服务队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根据文化生态视角的理论,结合社区需求,挖掘社区场地、人力、物力等资源,打造了“惟楚有才 惟楚有戏”戏曲文艺品牌,致力于传播楚剧文化精粹。一是定期开展文艺演出,向广大社区居民普及楚剧、楚文化的相关知识营造文化氛围。二是每周义务为群众开展楚剧的教学和指导服务,教授社区有兴趣的居民楚剧的演唱和表演技巧,受到楚剧爱好者的广泛好评。三是在解放中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年轻人能感受到楚剧文化的魅力,自觉传承与发扬楚剧文化。近两年来在社区内共开展了志愿服务13次,成功吸引解放中学学生680人,进社区开展了千余人次的社区志愿服务,共计五千余人感受到志愿团队的风采。
  为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2017年服务队运用茶馆会谈、心智图、签字法技术规范了内部自治服务制度,创新了社区志愿服务兑换机制,为参与的志愿者兑换小礼品。通过服务队的引领作用,促进社区良好公益氛围和艺术氛围的形成、发展,以传承楚剧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光华社区“红色引擎”车辆自治之家项目
  光华社区为老旧住宅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公司,且未规划停车场地,社区环境及车辆管理方面矛盾突出。社区党委通过面对面访谈、填写需求问卷调查表、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等方式,深入了解了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等各方需求。为了解决社区车辆管理难的问题,社区根据地区发展模式的理念,动员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创建了“红色引擎”车辆自治之家党员志愿团队。
  “红色引擎”车辆自治之家党员志愿团队现有20多人,成员皆是车主及其家人。团队建立了自治管理机制及志愿者激励机制。自治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志愿者花名册,实行三班倒服务机制,自主收费、自主管理,加强居民自主性,由车主付费,给予志愿者补贴等。志愿者激励机制主要是积分兑换机制,为他人服务积分可兑换纸巾、洗车券等小礼品。“红色引擎”车辆自治之家项目以居民互助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社区居民的能动性,针对停车乱、停车难的问题,发掘、培养社区领袖,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加入志愿团队,组成社区治理志愿联盟,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红色引擎”车辆自治之家项目实施以来,居民表示停车比以前容易多了,停车影响社区环境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邻里之间的关系比以前更融洽了。
  江岸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项目启动仪式
  服务内容
  深入开展四类服务,实现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深度融合。
  1. 开展公益慈善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对青少年、失独老人、低保居民、残疾群体、大病群众等特殊群体、困难群体,提供即时辅导、临时救助、安全庇护、精准帮扶、慈善救助等公益慈善服务。
  2. 开展文化教育服务。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倡导社会正能量、弘扬传统美德的文体教育活动,开展传统文化、生活技能、科技环保、健康保养、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等知识培训和文化教育活动。
  3. 开展权益维护服务。面向社区开展环境维护、防灾减灾、邻里纠纷、家庭暴力等法律援助服务,面向社区孤残儿童、社区矫正人员、身心障碍人士等开展社区融合、危机干预等权益维护服务。
  4. 开展便民生活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发掘社区居民动态需求,设立残疾人康复、养老食堂、家政服务、健康管理、促进就业、帮学助学、亲子教育、幼儿托管、“四点半”学校等专业服务站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持续性、专业性生活便民服务。
  光华社区“红色引擎”车辆自治会现场投票
  四类服务实现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深度融合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
  工作路径
  紧紧围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工作主线,从社区实际出发,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重点聚焦和解决居民普遍反映的具体问题。形成“居民提出需求议题、社区组织协商议题、社工团队设计项目、社会组织承接实施、专业机构评估验收”的工作路径,实现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
  按照民事民提的要求,社区组织“两委”成员、党员、门栋长等骨干人员,通过上门走访、议事恳谈、社区QQ群、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辖区居民需求,征集居民意见,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
  根据居民的需求意见,贴近居民生活,社工团队设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社会组织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实施项目。优先发展与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
  通过发布项目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逐步将面向社区基层的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委托专业社会组织承接,由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不断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新办法,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江岸区“三社联动”人才队伍在同安社区参观学习
  年底前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
  平台建设
  江岸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300余万元建立1000平方米的江岸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基地以“服务社会组织、分享资源空间、友善互助共赢、建设幸福家园”为宗旨,通过为社会组织提供注册协助、专业辅导、能力建设、公益空间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搭建起社会组织与政府、社区、企业、教育、科研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沟通、合作的桥梁。
  区政府投入100余万元在车站街道、劳动街道建立了两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中心推行“平台+管理+培育”的三维一体模式,致力于街道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从而推动街道建成具有文化特色品牌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模式,促进辖区内社会组织的规范有序发展。建立江岸区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运营机构库,推动街道中心的专业、规范运行。
  目前,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已孵化培育社会组织62家,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指导培育社区社会组织31家。
  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425万元扶持所有街道(百步亭)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安排资金28.2万元支持全部社区社会工作室开展工作,2017年底前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的全覆盖。
  保障项目
  服务绩效
  坚持项目运作工作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安排346万元支持23个社区社会组织助力计划项目、17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项目、60个社区微公益创投项目、100个社区养老项目,实现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深度融合。
  坚持“民事民评”工作办法,引导社区居民参与项目监督。项目实施完毕后,社区及时组织服务对象、居民代表对实施的项目进行民主评议,并及时在社区公示栏进行公示,发动居民群众监督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项目的实施效果。
  坚持专业评估验收工作程序,确保项目实施的专业化水平。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开展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项目的服务情况和社会效益的专业评估,总结优秀项目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出具一般项目需整改完善的建议,形成一批可持续推进、可复制推广的项目品牌,确保各类治理项目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王婵
标签:红色引擎,基层治理,社区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