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宁波:这个社区居民想当志愿者还得排队

来源:现代金报 发布时间:2017-12-10 10:02:5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江北区文教街道繁景社区,有一个名叫“邻里邦”的社区志愿者团队,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诠释着这句话。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听居民讲述了他们与“邻里邦”的故事。

  听亲历者说:社区牵线搭桥 家里多了位懂医的“亲人”

  “是郑医生啊,快请进,怎么又带这么多东西过来呢?”

  在繁景花园小区周阿姨家,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周都会发生。一对住在隔壁国际村小区,如今已年过花甲的老人,经常会带着新鲜蔬菜、水果,有时还会捎上一些生活用品,来敲周阿姨家的门。

  这对老人,是郑医生和她的老伴。

  一进屋,郑医生第一件事便是为周阿姨老伴和婆婆做些简单的身体检查,量血压,询问配药情况……一切都自然而熟练。

  对周阿姨一家而言,郑医生夫妇已成为真正的“亲人”。其实,早在一年多以前,他们还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去年,周阿姨和老伴一起搬到繁景社区居住,刚搬进来,他们家的特殊情况就受到了社区的格外关注。

  “我和我老伴一个75岁,一个79岁,他的腿因为中风早就不能走路了,屋里还躺着我99岁的婆婆。社区第一次来我家走访后,就开始帮我们想办法,我们和郑医生就是这样认识的。”周阿姨说。

  自掏腰包帮买药 天冷天热她都提醒一声

  来周阿姨家的郑医生,退休前是江北区文教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全科医生,也是“邻里邦”志愿者团队成员。得知周阿姨家的情况后,她自告奋勇结了对。

  郑医生第一次上门时的情形,周阿姨至今还清楚记得。

  当时,周阿姨的公公还在世,因为长期卧病在床,背上生了褥疮。

  “郑医生第一次来我家时,听到我公公在喊痛。了解完情况,她马上就联系以前的同事,帮我公公找来了治疗褥疮的特制药膏,就连药和纱布,也是她坚持自掏腰包帮我们付的。”

  除了每周一到两次上门看望,郑医生平日里的细心与体贴,也让周阿姨一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郑医生懂膳食,夏天该吃什么,冬天该补什么,都是她教给我们的,平时天冷天热了,从来不会忘记打电话提醒我们。就连出去旅游,都会记得给我们带东西回来,这是真的把我们当做家里人啊!”

  “郑医生这夫妻俩,真的太好了……”采访中,周阿姨和老伴反复向金报记者念叨这样一句话。

  夸夸“邻里邦”: 常驻医生、常驻理发师……要想帮助人,现在得排队

  随叫随到的“家庭医生”,只是社区“邻里邦”志愿者团队的其中一项服务。

  繁景社区副主任陆霞艳介绍,虽然仅仅成立一年多,但经由“邻里邦”牵线的结对家庭已有100多对,更重要的是,随着志愿者服务活动范围逐步扩大,越来越多曾接受过帮助的居民也加入到了助人行列当中。

  “比如郑医生,除了与周阿姨一家结对帮扶以外,还是我们社区的‘常驻医生’,无论刮风下雨,每周二上午,她都会准时来社区为大家免费义诊。后来,一位曾接受过郑医生帮助的居民主动联系社区,希望能够把自己多年的理发手艺也用来帮助社区居民。”

  就这样,社区里又多了一位“常驻理发师”,专门为不方便出门的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这样的爱心传递,在“邻里邦”中比比皆是。

  “亲爱的邻居们,请问哪位本周五、六有空,能帮忙给2周岁的宝宝喂喂饭,换换纸尿裤,怕老公一个人搞不定……”

  上个月初,丽晶国际小区沈女士抱着试试的心态,在“邻里邦”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求助消息。让她意外的是,消息刚刚发出,就得到了邻居的热切回应。

  “你住在哪一栋?有性别要求吗?”

  “我想帮忙,但年纪轻,不知道行不行呀?”

  微信群因沈女士的求助一下子热闹起来。最后,家住沈女士楼上的叶阿姨“杀出重围”,和沈女士结成了邻里亲。

  “‘邻里邦’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是在去年3月份,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老人们的家庭养老难题。”陆霞艳介绍说,“考虑到居住在我们社区的知识分子比较多,素质较好,于是我们先尝试着挖掘了第一批志愿者,让居民之间通过结对形式实现互助。只是没想到,结对范围慢慢扩大,许多楼上楼下的住户就像沈女士家一样,纷纷结成了邻里亲。”

  记者了解到,成立初期,“邻里邦”仅有40多名志愿者,而目前已经达到270名,其中既有已退休的老年志愿者,也有大学生这样的新生力量加入,预计团队成员仍将继续增加。记者 朱琳 见习记者 张清颖

  原标题:宁波有个社区 居民们想当志愿者还得排队

责任编辑:万婉
标签:宁波,社区,居民,志愿者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