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成都:居民捐出自家老物件 “共享”社区记忆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18-03-16 09:51:26

   充满生活气息的兑窝、脸盆、茶壶,上了年月的黑白电视机、缝纫机、收音机……一走进成都玉林街道玉林东路社区,映入眼帘这些的老物件,就将人拉回了老成都的记忆里。

  30多件大大小小的老物件,是20多位老人捐给社区正在筹建的党建和生活博物馆的。这些物件中,有张阿姨儿子和儿媳的定情信物,也有见证了龙婆婆和丈夫幸福生活的第一件家产,还有就产自社区内的黑白电视机。这些旧物承载了居民生活中的美好记忆,也同样见证了社区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旧物里的小幸福
  103元的收音机是黄阿姨用三个月工资买给自己的礼物
  一台木纹红旗牌老式收音机,是67岁的黄先琼阿姨捐赠的。这台收音机是她用当时三个月的工资购买的,也是那段日子街坊邻里间最重要的“宝贝”。“一到晚上节目里放歌曲的时间,大家就在院子里喊我拿收音机下来”。
  1969年,黄先琼因为工作调动到了甘肃,平时喜欢跳舞,加上婚期将近,黄先琼准备买一台收音机当作礼物送给自己。“当时也是下了好大的决心” 黄先琼清楚地记得,收音机的售价是103元,而她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也才32元。“单位里就我这一台,一买来大家都围过来看热闹”。
  有了收音机,黄先琼召集大家跳舞、放歌方便多了,还能听听新闻,在那个没有电视、网络、手机的年代,收音机陪伴黄先琼走过了许多年。后来从甘肃调回成都时,她不多的行李里,最重要的还是这台收音机。
  如今,黄先琼已经在玉林东路居住了21年,还组建了和睦玉林舞蹈队,张罗着附近6个社区的35名老年人一起跳舞。听说社区要建博物馆,黄先琼把收音机捐了出来,希望和街坊邻里一起回忆过去,也能让年轻人了解老一辈人们的生活。
  一台老式缝纫机
  龙婆婆的丈夫亲手为她制作衣裙三件套
  “他特别敢下剪,在外面看到好看的样式,回来就研究着给我做。”看着如今摆放在社区内的缝纫机,龙秀珍婆婆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之中。
  1984年,龙秀珍结了婚,家里的床单被套、家人的衣服裤子,需要缝缝补补的地方很多。龙秀珍和丈夫合计了一番,决定买一台缝纫机,自己动手。“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也才18元,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才买下来”。
  “绿色的底、粉色的花布,里面是短袖、外面加一个背心,搭配一条长裙。”缝纫机买来后,龙秀珍的丈夫扯了布,用软尺仔细量好尺寸,花了连续两个周末的时间,研究着给她亲手制作了一个花裙子套装。“那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手工的,虽然做工没有多精细,样式也没有多好看,但是却是一份心意”。
  家里的缝纫机渐渐成了龙秀珍与丈夫之间,传达爱意的载体。后来,龙秀珍的丈夫因病去世,但是无论是当时亲手制作的衣服,还是缝纫机,都被她精心收藏。
  对于把这样一份珍贵的记忆捐给社区,龙秀珍说:“放在家里就是放着而已,拿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怀念”。
  社区里的旧时光
  20位居民 捐出30件“压箱宝” 打造“动态”博物馆
  “娘娘,你家有没有什么旧物?比较有故事的。”去年10月,建一个博物馆的想法在玉林东路社区工作人员的心里初步形成,平时走在路上,遇到熟悉的大爷大妈们,工作人员都会主动问上一句。
  没想到,这个想法很快就得到了社区居民们的响应。“张阿姨第一个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兑窝,那是她儿子儿媳的定情信物。”老人们将旧物交给工作人员的同时,也会讲讲背后的故事。“现在一共有20位居民,捐赠了30多件老物件”。
  如今的玉林东路是小酒馆、民谣歌手的聚集地,是音乐文化特色街区。而曾经的这里,也同样充满了“烟火气”。无线电一厂就曾坐落于此,不少居民家中的电视机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社区工作人员甘玲说,“玉林东路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生活便利,许多老居民都不愿意搬离这里。”现在常住于这里的1.1万居民,几乎家家都与着关于这里的故事和记忆。
  社区希望通过建立博物馆,用老物件讲述过去的故事,形成属于社区的共同记忆。从物件本身到陈列方式的设计,全部都由社区居民说了算。“我们希望把博物馆建成动态的,所以现在只是暂存在社区办公室里,未来还会设计相应的场景来陈列,这个也会征求居民们的意见”。(于婷 摄影报道)
  原标题:成都居民捐出自家老物件 筹建博物馆 “共享”社区记忆

责任编辑:黄文
标签:成都,居民老物件,社区记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