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康养社区

如何让2.4亿老龄人口老有所养?他们想了这些办法

来源:上观 发布时间:2018-03-16 11:01:17

  “打车,不会用打车软件,站在马路边老半天打不到,只好干着急。“

  “智能家电,操作复杂,放在家里基本成了摆设。”

  “最要命的是去医院看病,不会网上预约,专家门诊基本没戏……”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储居民区书记朱国萍的发言,引发了会场内代表们的会心一笑。事情虽小,但都折射出同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老龄化加速来临,如何保障老年人们的权利?如何让每个人都能老有所养?

  要有尊严,更要活得幸福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进入了老龄社会。到去年底,这个占比已提高到17.3%,人数达到2.4亿人,65岁以上人口达到1.58亿人。“速度之快,在世界上是没有过的现象。”全国人大内司委委员郑功成在3月12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人口老龄化应该是举国上下都高度关注的社会发展现象,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同时还伴随着“少子”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家庭保障功能快速弱化的现象。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对老龄化,不仅要保证老龄人口活得有尊严,更要让他们活得幸福,活得开心。”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于革胜说,在养老方面,还需要有一些重大举措。“养老模式上,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很重要,社区养老怎么做好需要进一步探索。还有医养结合,社会组织和个人如何积极参与养老事业,里面都大有文章,这是一个系统问题。”

  为此,有些城市已经作出了积极探索。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刘晓庄介绍了一些城市的做法。比如开发“时间银行”,即人们在退休后,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去照顾需要帮助的老人,社保系统会将服务时间存入个人账户,在未来自己需要他人照顾时,“时间银行”便会指派义工前去照顾,提供服务。如果不需要取出“时间”使用,则把服务时间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返还给老人。

  还有“抱团”养老。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为了避免孤独,自愿组合,支付一定的租金,住在某一“群主”的私人房产中,在生活中相互照顾。另外,共有产权养老服务也满足了老人的不同生活需要。“北京市新近推出了共有产权养老服务模式,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融为一体,居室分割定向出售、公共服务空间持有经营、限龄人群居住。”

  “新型养老模式的出现,无疑是件好事情。” 刘晓庄指出,由于我国养老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上对这些新型养老模式也存在种种担忧。“‘时间银行’存储的时间未来能否兑现?‘抱团’养老再过10年乃至20年如何持续?共有产权的养老房在以后如何继承或租售?”

  养老不能全靠政府

  “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理想的养老模式应该同时满足这三大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分析道:“一是情感慰藉,这是最基本的;二是生活照料,这是不可或缺的;三是医疗护理,这是不可替代也是最为关键的。”

  刘晓庄委员认为,要满足老龄人口需求,需要推广各种类型的养老模式,改变养老全靠政府的不合理局面:“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政府要加快养老配套政策体系的构建,让各种社会力量真正成为养老产业的主角,以提供更加全面、多样化、细分化的养老服务。”

  他建议,要以建立法律制度为先导,促进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依法监管,积极规划一些新型养老模式的产品服务标准,对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前作出规定。

  同时,要以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为基础,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实行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把居家养老、“抱团”养老等纳入服务网点,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远程医疗等服务项目。“还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职责内的养老服务,不断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

  先“养”后“医”,以“医”补“养”

  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7岁。随着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老年群体普遍存在慢病为主,多病共存的特征,对慢病管理、照料服务、长期看护的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的呼声渐高。

  通过对“医养结合”制度推行情况的调研,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发现, 目前,养老机构的医卫资源配置不足。养老机构及社区在药品配给、康复治疗和导管护理等方面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养老机构最需要的护理能力十分欠缺。

  “另一方面,老年人及其家属存在过度医疗。”周汉民说,老年人及其家属滥用、乱用药物,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老人及其家属在选择养老模式或养老机构时,往往最为看重老人的住所或相关机构是否靠近医院,过度医疗无疑会耗费甚至浪费国家大量医疗资源。”“产生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医养结合体系架构的不完善。 ”他说,“医养结合”应该是先“养”而后“医”,以“医”补“养”。

  为此他建议,要从多方面完善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比如,可以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巡诊、送诊、转诊机制。“这方面可借鉴日本的有关经验。”周汉民介绍,日本很多养老机构,即便是专门接受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的机构,也几乎见不到常驻医师,机构中全部护士与入住老人的床位比普遍接近1:25 ,机构内大都只设医务室。“养老机构共建或指定的医疗机构会定期安排各科医师到该养老机构上门巡诊,一旦老人有任何病症和疑难杂症,会被及时送到相关医院。“这个机制一旦完善,就不用向养老机构投入大量医卫资源。”周汉民说。

  从长远发展来看,医学作为一门学问应以预防为主,即未来的医学必然会从“治疗医学”演进为“预防医学”。 周汉民建议,以社区家庭医师制度为基础,实施分级医疗转诊制度。

  他认为,对于老人而言,应该通过日常生活在积极的预防和保健,建议以社区家庭医师制度为基础,尽快实施分级医疗转诊制度,居民遇到情况须首先联系为其配属的家庭医师,由家庭医师判断该居民是否须送院治疗及应送往或转往什么级别、什么种类的医疗机构。“在坚决贯彻医药分开原则的前提下,如果家庭医师认为没有必要去医院就诊,居民就只需在家中静养。贯彻好这些举措,就能避免过度医疗和过度用药的发生。”

  原标题:如何让2.4亿老龄人口老有所养?他们想了这些办法

责任编辑:王依凡
标签:老龄化,医疗,养老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