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居民社区放心就医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8-04-04 10:14:10

m_3849bb9da29e82a2e923d9234ad29cd8.jpg

  潘大秀为小患者检查身体。

m_3376531726b3b94637054f996ee3e99d.jpg

  全科医生正在为签约居民量血压。

  家住成华区万年场街道的张大爷,逢人就夸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水平不错,“有耐心,医术好。”张大爷说的家庭医生团队,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有,平日里除了坐诊、开药,还会上门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或是普及健康知识,做病情回访。在医联体的大力推进下,不少上级医院的专家也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并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由成都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导,华西都市报、华西社区报联合主办的成都首届家庭医生服务高峰论坛暨“优秀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公益评选活动启动以来,不少居民都在积极推荐身边的优秀家庭医生团队,居民们说,现在身体有点不舒服,都渐渐习惯先到社区医院看看。

  推荐医生:

  狮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副主任医师潘大秀

  爱心+责任心赢得信任孩子生病都找潘婆婆

  3月27日,锦江区狮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室排着长长的队,大家都等着“潘婆婆”为自家孩子看病。73岁的潘大秀正专注地为孩子检查,听患者心跳,又引导孩子张嘴查看口腔,她的认真细致让家长们很放心。

  当天,家住大观社区的吉进川一大早就带着外孙,来找潘大秀看病,“外孙有点感冒,我就带他来请潘医生看看,潘医生以前为我的大孙女治病,外孙女吃她开的药两三天就好了。她对每个病人检查很仔细,诊断准确。我们还会把家里剩的药带来,潘医生帮忙看哪些还能用,为我们节约不少医药费。”

  本来,潘大秀每次只看40名患者,但是经常都会多10多个来挂号的患者,她加班也为患者看病。“有的患者是从龙泉、九里堤等地方来的,距离那么远,还是因为对我的信任,所以加班还是要帮他们看。”她用精湛医术赢得了患者的口碑,被亲切地叫做“潘婆婆”。潘婆婆说自己看病比较慢,因为要仔细检查,诊断才准确。作为儿科医生,面对小朋友的各种病症,她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怕误诊、漏诊。检查后,根据孩子的情况,她会给出治疗建议和护理叮嘱,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我1977年大学毕业就从事医疗工作,经历过各种病症的儿科急诊。作为儿科医生,一定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用药要规范,我想医生的医德与医术一样重要。”

  “潘医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精神抖擞,她的医术精湛,医德是有口皆碑,深受患者信赖,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的领头羊,她对医务工作的执着和一丝不苟是我们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的榜样。”狮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李丽蓉说道。

  华西社区报记者刘福燕

  推荐单位:

  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卫生院

  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进一步转变工作模式,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有机结合是双流区黄水镇卫生院2018年的重点工作。”3月28日,记者在走访双流区黄水镇卫生院时,院长郭世忠如是说道。郭世忠强调,在工作模式的转变中,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和居民健康息息相关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据了解,卫生院成立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1名全科医生及1-2名社区护士,在区管院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将重点人群的管理即:签约、随访、体检、用药指导、门特、信息录入等工作进行“一站式”管理服务。“这样一来既方便了前来建档、签约的老百姓,又打破了以往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各自为政的格局。”郭世忠说,只有将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有机结合、互为带动,卫生院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为扎实,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除了要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外,将中医馆打造成卫生院的一张特色名片,大力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也是黄水镇卫生院在不断践行的重点工作。当天上午9点,卫生院2楼中医馆内已经满是前来针灸、理疗的患者。“早上8点不到就有居民过来理疗了,每天中医馆是最热闹的。”郭世忠在带记者参观时介绍说,作为双流区中医医院黄水分院,卫生院在中医科室的打造上得到了区中医院的大力支持,卫生院现有: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康复科等特色中医科室,还特聘了区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杨国军和中医骨伤科主治医师游力定期来坐诊、带教、查房,既方便了前来就诊的辖区居民,又起到了基层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而黄水镇卫生院的中医馆也成为了周边社区居民有口皆碑的名优科室。(记者李思佳)

  原标题: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居民社区放心就医

责任编辑:邹祖云
标签:社区医疗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