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观点

修身齐家的“家”是什么?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8-04-09 09:03:05
  先秦时代说的“家”,则指规模更大的社会中间组织,是一种小共同体,规模比现代核心小家庭大得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
  人们对“修身齐家”的说法都很熟悉,但这个“家”具体是什么意思?现在说起“家”,一般都是两口子加个小孩的核心小家庭。但先秦时代说的“家”,则指规模更大的社会中间组织,是一种小共同体,规模比现代核心小家庭大得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论语》《礼记》都提到过“百乘之家”,意思是能出动一百辆战车的“家”,一些“家”内部还有家大夫、室老、家相一类的家臣,所以先秦的“家”是有较大规模的自治小共同体。
  很多人解读“家”字,根据字形臆测说是家庭在室内养猪。但从甲骨文来看,“家”最初是指祭祀先公、先妣的宗庙,如“上甲家”“妣庚家”“报于家”“侑家”“奏家”。意思是祭祀上甲、妣庚这些祖宗的地方,举行“报”“侑”这样的祭祀,并且伴随音乐演奏。所以,“家”字里面那个“豕”,不是养猪,而是给祖宗吃的祭品。“家”是祖先崇拜的地方,通过祖先崇拜和祭祀的缅怀,可以将死者、生者的精神凝聚在一起,形成柏克所说“死者与生者的共同体”。
  从王到诸侯和各级贵族都有家,历组卜辞称“王家”、典宾卜辞称“我家旧老臣”、午组卜辞称“家亡震”,可见商代从国王到大贵族都有家。周人贵族也以“家”而自豪,《尚书·金滕》《酒诰》《君奭》,铜器《蔡簋》《克鼎》《望簋》《康鼎》铭文都记载“王家”,周王首先有自己的“家”,才能掌控局面。大贵族也称“家”,《卯簋》《毛公鼎》《叔向父簋》《叔夷镈》等铭文中,毛公、荣伯、叔向父、伯和父等豪族贵族都自豪地谈论“我家”。
  杜正胜谈道:“封建宗族是一个政治体,古代文献称作‘家’,也是具体而微的国”。殷周时代“国”的规模极小,大多是以一处小堡及其周边村落为中心,散布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之中,星罗棋布,不同于今人所感受到的巨大民族国家。所以当时“国”与“国”之间疆场之役,“不过如今村邑之交哄”(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而“家”又是此种规模极小之“国”的微缩,因此规模更小,但又比现代人熟悉的核心小家庭更大,是一种真实有效的自治小共同体。
  “家”是小共同体,其中包括了家族成员与各类家臣,内部亲密互爱。如商代非王无名组卜辞《乙》八八一六,多次占卜问贵族家内“多臣”“多妇”不会生病的问题,这些“臣”和“妇”都是“家”的成员,因此得到家族长各种关心(彭裕商:《非王卜辞研究》)。《礼记·曲礼上》记载,贵族乘坐家臣的马车,虽然驾车的人身份低微,但乘车的贵族在接过挽索之时,按一下驾车人的手,表示谦谢。《曲礼下》说,各级贵族对“家”中的男女老臣,都不能称呼“名”,而应用更尊敬的“字”,大夫对自己的家臣,都要“答拜之”。朱熹提到,当时贵族“待臣仆如子弟,待子弟如臣仆”。傅斯年也感叹“那时人民对于那时公室的兴味何其密切”。正因为“家”内部亲密互爱,因此《小雅·黄鸟》提到外邦之人“不我肯谷(善)”,“不可与处”,希望要“复我诸兄”,“复我诸父”,一定要回到宗族亲人的共同体内部。
  先秦贵族有家,有姓和氏,还有家谱和宗庙,清楚地知道自己祖先和庞大的亲戚圈子,并通过家族财产形成自治水平较高的共同体。相比而言,平民一般是散沙化的状态,没有姓、氏,也没有对遥远祖先的记忆,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共同体治理组织。古代夏威夷的酋长,就严格禁止平民记录自己祖先的世系(陈淳:《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而传统的欧洲、日本社会,平民也没有姓。姓是贵族特权,并伴随着家族的徽章和相关财产、共同体的继承权。欧洲、日本平民普遍获得姓,要晚到十九世纪,贵族社会逐渐解体,民族国家兴起的时代了。
  中国的平民普遍有姓,这个在人类历史上非常少见,至迟在西汉晚期,社会最底层的平民也拥有了自己的姓。因为秦朝毁灭了所有先秦的贵族世家,汉代平民的精英便尝试模仿先秦贵族,去建立姓和家族组织,《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中就收录了汉代平民新建立的世家共同体。当然,汉代的姓还比较随意,比如田千秋后来改为车千秋,京房以前姓李,但随着重建“家”的过程,姓日渐稳定并普及开。
  “家”的重建,在秦汉以来的危机中,成为中流砥柱。一是重建了生育文化,重建了造血机制,“中国五胡入侵能抵住并再造新生,归功于大家族”(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二是徐复观所说:“宗法中的亲亲精神,乃成为我国两千年来,社会组成的坚韧的纽带;也成为我国能渡过历史苦难的真实力量。永嘉之难,能渡江南去的,或渡陇西去的,多是强宗大族。能立足中原,保持中国文化于夷地之中的,依然是强宗大族”。(作者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
  原标题:修身齐家的“家”是什么?

责任编辑:黄文
标签:修身,齐家,社会治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