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深圳:共建共治,社区与“大院”实现资源共享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8-08-15 09:41:21

  陈义民和姜德荣很熟。年过八旬的陈义民退休前是深圳检验检疫局的副局长,还担任过深圳市政协常委,“级别”和年龄都比30岁出头的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居委会主任姜德荣高了好几档。现在这一老一少因为社区的各种事务,经常坐在一起喝茶。

  姜德荣和海关家属谭盛波的友谊也跟社区有关,后者主动牵头,协助社区理顺了海关大院幼儿园上下学时的交通乱象。

  走在和平路社区的任何一个角落,姜德荣都可能遇到熟人。和平社区成立于1984年,是深圳特区初期建成的老社区,由原海关与和平两个社区居委会整合而成。和平路最南端,是著名的罗湖联检大楼。毗邻口岸,区域的“口岸特色”很突出。这条南北走向的马路两旁分布着海关、检验检疫、广深铁路、中行等单位和国企的办公楼及宿舍区。

  在深圳,这是一个“大院”和“单位”林立、大院“级别”比社区高的地方。不过,今天的和平社区,“大院”的大门对社区是敞开的。姜德荣和他的同事们用服务和热心,链接起了这些资源:社区居民、退休老干部、物业公司和各个单位大院。退休老干部们在社区里可是“宝贝”。

  办公大楼里的社区免费书法课

  和平大厦是深圳检验检疫局的办公大楼。B座7楼,一间大教室里,书法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社区居民陈仲华5岁的小孙女认认真真握着笔,在字帖上临摹。

  “逆锋起笔,藏锋行笔,回锋收笔”这是楷书书法的精华所在。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书画协会副会长祝缅老先生的课堂上,放暑假的孩子们一点也不闹腾。

  “祝缅老师不单单是讲书法,还会融入一些国学知识和元素在课堂之中,很受学生们欢迎。”姜德荣说,一开始,开设书法课堂只安排了20多个名额,没想到报名的人数超过了30人。这个书法班,用的是检验检疫局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教室,八旬高龄的祝缅友情出马,每周两次冒着高温来给孩子们授课。“社区的孩子免费上课,在微信上报个名就能参加。”陈仲华阿姨热情地介绍。

  13岁的曾淼在班里是大孩子了,运笔很熟练,起承转合,小有模样。她说,社区年年都有书法班,自己每个暑假都要参加,已经爱上了习字。在现场,曾淼自信地用楷书写上“和平社区”4个字展示给记者。

  和平社区的孩子,暑假兴趣班很多。书法、陶艺……周一到周五,天天都有去处。工作站的大会议室,摆满了陶艺课上孩子们的作品,等晾干了就可以送去烧制。

  书法课的老师是专家,科学课的老师是博导。和平社区的“植物与人”科学课堂,请来的主讲人康林是3级研究员、湖南农大博士生导师。社区居民听了他的课,知道了为什么不能随便带水果和肉类入境,了解到什么是国家的生态安全。

  “老干部退休后,需要充实退休生活,找到自己新的定位,这样才能保持生活满意度”,陈义民请来祝缅给孩子们上课,为了陪老朋友,自己也差不多回回到场。

  陈义民曾担任深圳市政协常委,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已经成了习惯。2000年1月退休后,他每年暑假都为社区青少年义务讲授书画课,并把创作的书画作品义卖所得全部捐给慈善机构。以书画为媒,很快,社区里有相同爱好的老人聚在了一起。社区趁热打铁,成立了“清风书画院”。

  此前,和平社区还发起“共享书屋”,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鲜为人知的是,这是由和平社区居民、和平社区邻里互助协会公益兴趣俱乐部发起人蔡建光DIY完成的。蔡建光是上世纪80年代来深建设者中的一员,退休后经常活跃在社区。

  用服务叩开“大院”大门

  社区与大院的关系起初并不像如今这么“甜蜜”。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国家检验检疫局和深圳海关这两家单位的大院都有活动空间,但以前不对外开放,社区看得见摸不着。”姜德荣说,过去,两家单位大院的居民基本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互动不足,大院居民对于社区上门采集录入信息等工作配合度不够,人口信息采集难,大院综合治理难度大。

  转机来自于“替人分忧”。

  海关大院有自己的幼儿园,接送孩子时到处是车,整个大院堵成“一锅粥”。谭盛波也要在这里接孙女。找到谭叔,大家一商量,干脆管管这“闲事”。谭叔是个热心人,地头熟,很快就拉起了一支“队伍”,几乎全是海关的退休干部。老干部们“上岗执勤”,指挥交通,关员们十分配合,秩序大为改善。在此基础上,海关重新规划了道路,增设了隔离带,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早年间的单位宿舍,没有设物管。房改之后,住房成为私产,在大院里,用公家的资金开展管理,各种不顺。设施老化、道路破损、垃圾清理……处处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大家认为,关键是应该成立业委会,理顺业主与物管的关系。在工作站的帮助下,2017年,海关三院业委会终于成立了,这是海关家属区的第一个业委会。

  利用社区的民生微实事资金,帮助小区建了健康步道。台风季之前,社区修剪了所有的大树,消除安全隐患。

  解决了老干部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海关后勤部门的一桩心事。大院里退休的老海关们,习惯了这个环境,许多都是独居的空巢老人,不肯随子女迁居到社区外。社区与海关组成了服务队,定期上门探访老人家、提供帮助。海关也乐意陪同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采集录入居民信息。社区工作人员再也不用吃闭门羹了。

  海关的大门为社区打开了。大礼堂、活动中心,只要社区需要,随时开放。

  2017年,深圳检验检疫局与和平社区签订了《老龄工作共建活动方案》,前者组织老干部义务为社区居民开展科普教育、讲授书画课、写春联,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公益活动。深圳检验检疫局的老干活动中心资源对社区开放,在社区学校,几乎每天都有书画、舞蹈、棋类等知识讲座和培训,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管理社区,线上线下一呼即应

  7月23日,周四一大早,陈仲华送孙女去上书法课。路过海关三院,发现路旁有人堆了好些拆下来的旧门板和沙发。

  陈仲华用手机拍了照,打开微信,找到“和平街事(背街小巷)”群,发了3张现场照片,写下一句话,“海关三院有大件垃圾,麻烦按例处理”。“收到,马上去看”,大院的物管经理立即回应。

  每天,“和平街事(背街小巷)”微信群都很热闹。姜德荣无数次点开页面,“群太多,大部分只是偶尔冒个泡,这个群得时时盯着”。社区大大小小的事,这里消息最灵通。重要的是,热心居民、社区工作站的人、社区几乎所有的物业公司、单位大院的相关责任人都在群里,全天候在线,一呼即应。

  这个群,对社区居民是完全开放的。工作站的大厅就有二维码,扫码入群,欢迎加入。

  “我们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基金,为老旧小区进行公共设施‘微改造’,补齐住宅小区短板。”这些实事,让单位与物业公司感受到了社区的价值,大院的“大门”打开了,物业在群里也随叫随到。”和平社区副站长陈少斌说。

  社区的老干部大多是居民议事会的议事代表。议事能力特别强。

  “居民代表都是由居民选出来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最重要的是这些代表很热心,对于公共事务的边界感很强”,姜德荣说,居民代表们对于政府需要做的事和业主需要做的事,“分得很清,意识很强”。

  “有些该是业主承担的就应该让业主承担,不能社区工作站承包一切。”姜德荣回忆,有居民提议翻新小区老旧楼梯,但这些部分应该由业主来做,而由于市政施工导致的小区楼房漏水,则由工作站来主导。

  目前,社区除邻里互助协会之外,还有和平社区老年人协会、海关社区爱心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登记在册志愿者人员480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占比达73%。

  ■记者观察

  搭建社区共治平台

  需要“桥梁”与“纽带”

  和平社区在深圳的社区里属于“另类”。单位和大院,这两种在深圳比较少见的社区单元,却是这里的主流。该社区治理的优势在于,单位与大院沉淀有大量资源,可以与社区共享。挑战是,如何打开大院的大门。

  社区里的人都是分散的状态,要把他们重新聚合在一起,殊为不易,需要搭建平台。另外,离开了单位的“社区人”,除了家庭血缘和从前的社会关系之外,缺乏社交渠道。互联网的渗入,可以解决远距离的沟通,无法代替实际的面对面的交流。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外界有实际的互动,是人性的需求,更是从单位退休之后的老干部们的需求。和平社区能够叩开大院的大门,与老干部们的社交需求密不可分。社区工作人员以此为契机,找到了与大院对话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另一方面,和平社区借助民生微实事建立社区联动机制,通过聚焦内生需求调动居民参、聚焦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吸附单位大院参与社区公益文化服务的供给,保障了社区共治必需的居民介入深度和主体参与的广度。无论是居民议事会平台,还是辖区获得的民生微实事资金支持,都是社区得以开展广泛共治的有效途径。顶层设计就这样落实到了基层的实践之中。(记者 吕冰冰 苏梓威)

  原标题:通过共建共治,和平社区与“大院”实现资源共享

责任编辑:邹祖云
标签:共建共治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