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来源:中国社会报 发布时间:2018-11-27 10:34:16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原有的街道社区体制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基层治理的需要。主要表现为:社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统筹协调管区内资源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不强;机构主要依据行政职能设置,更多的是向上对应区职能部门,而不是向下适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且权责不匹配;工作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权责不清晰、关系未理顺;社区各类专职工作者种类繁多,岗位薪酬、工作时间、标准要求差异较大,基层队伍缺乏有效整合,且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尚未形成。

  针对上述问题,2017年以来,市南区把握城区发展规律,立足辖区发展实际,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为突破,加快社区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明确了“强化党的领导,精简街道机构设置,建强社区党委和工作站,归位社区居委会”的改革总体思路,全面发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在选取1个街道和9个社区进行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从2017年9月起在全区全面推行。

  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扎实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聚焦主责主业,改革体制机制,强化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地位。一是调整工作重心。围绕聚焦主业、精简提效、赋权增能,明确街道在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治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社区自治、维护社区平安等八个方面的职责定位,取消街道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考核指标,把街道工作重心聚焦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上来。二是优化机构设置。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街道原有的十余个内设科室整合为5个办公室,即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公共安全办公室、城区发展办公室。各办公室主任由街道副处级干部担任,由“分管”变“直管”,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能。三是实施赋权减负。赋予街道统筹条块资源的抓手,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对社区、街道内设机构、区职能部门及其派出(驻)机构进行分类考评的评价制度。实行街道事务准入制度,明确了街道承担的16项权力事项清单和77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需街道承担的新增事项,由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并做到人财物同步下放,让街道集中精力领导和统筹管区内各项工作。

  突出政治引领,推动服务转型,提升“两委一站”整体功能。一是建强区域化社区党委。完善组织架构,在社区党委下设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社区工作站党支部、片区党支部及两新组织党组织,强化社区党委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配强党委班子,社区党委书记由街道副处级党员干部担任,并兼任社区工作站站长,直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街道不再保留办公场所;党委副书记由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党委委员从片区党支部书记、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以及社区党员骨干中产生,并选聘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书记担任兼职委员。改革后,50名街道副处级干部下沉到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对社区大事小情负总责,真正实现了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二是归位社区居委会职能。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工作站副站长以及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出台《加强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社区居委会承担的街道下派行政任务由社区工作站接管,工作重心由提供政务服务转变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改革后,社区居委会从行政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进网格、访民情、解民忧中去,进一步提升了为民服务效能。三是做实社区工作站。明确社区工作站为事业机构,站长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副站长由街道下沉的事业编制干部和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改革后,共从街道下沉188名干部到社区工作,面向社会新招聘了180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极大地充实了社区工作力量,各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平均达到13名。

  突出共建共治,强化多元参与,激发社区自治活力。一是以党建促联建。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广泛吸收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内“两代表一委员”以及党员群众骨干建立社区共建议事会,通过党建引领,把各类基层组织、人民团体和广大党员群众组织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和服务优势,推进社区共治共建和居民自治。二是以项目促共建。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服务机制,围绕打造社区共建共治格局,在社区实施“四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区、街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由专业社会组织牵头,社区居委会人员、社区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围绕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为老服务等公共议题,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营造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培养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三是以协商促共治。为充分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按照还权于民、公开透明的原则,制定了区级社区协商工作实施意见和社区协商议事制度,公布了社区协商目录,以清单化方式明确协商的内容、主体及路径方法,为居民自治提供指导和遵循。开展社区协商示范点培育活动,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围绕小区生活难题和居民需求征集自治项目,社区协商议事机构对项目进行民主评议,根据评议结果确定年度协商自治项目,社区公共财政对自治项目给予支持,进一步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改革举措初显成效,服务群众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工作重心进一步下沉。社区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社区工作站内设立区域党建、综合管理、社会事务、公共安全、城区发展等岗位,采取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的方式,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制定了岗位职责。区级统一公布社区工作站工作任务清单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明确为民服务事项的办事依据、办理流程,公共服务更加清晰透明。社区党组织和工作站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由改革前的每年20万元提高到每年110万元,社区党建经费、服务项目经费、社区自治经费的额度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通过服务下移、人员下移、资源下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拉近了与居民群众的感情和距离。

  工作力量进一步整合。一批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了社区一线,优化了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社区党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动员社区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治理路径从条块分治逐渐向系统治理转变,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在社区党委领导下,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圆满完成了社区“两委”换届、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服务保障等重要任务。通过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了150名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平均年龄4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90%,30%的人员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社区居委会班子进一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街道取消原政务服务大厅,将其承担的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工作站,许多事项可以直接在社区工作站办理,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政务服务,居民不需要既跑街道又跑社区,享受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区工作站按照网格化、精细化、责任化的要求,实行上门服务、代理服务、一站式服务,社区网格人员实行责任分工,社区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运行机制更加科学高效,满足了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更高需求。(记者 华玉松)

  原标题: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责任编辑:孔峤峤
标签:基层,社会,治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