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小巷管家”社区情:在家门口 做身边事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9-02-13 09:41:43

  “当时挺纳闷,以前大户人家里有管家,这小巷的管家又是做什么的?”北京东城区龙潭街道“小巷管家”梁萍说,在2017年4月份,街道正式启动小巷管家项目,自己对着“招聘启事”不禁纳闷儿。

  年龄18到75周岁、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中共党员优先……“条件都符合,作为一名老党员,咱得带头发挥表率作用。”于是,梁萍成了所在街道的第一批“小巷管家”。

  为了提高首都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现在北京城区里,已经有上万名“小巷管家”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引导和鼓励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他们的身上,有哪些故事?

  六字工作经和“百宝箱”

  怎么做好背街小巷的“管家”?梁萍有她的六字工作经——“巡访做报记刷”,即“每天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记、按时刷”。

  “每天都对街巷进行三次‘巡’视,经常走‘访’沿街商户,随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能解决的就‘报’送街巷长,并将街巷的情况等信息及时‘记’录在工作笔记里。”梁萍说。

  梁萍负责的这条巷子长150米,在小巷地图上面用彩笔标注了每一栋房屋、每一棵大树、每一个花箱、每一个宠物便纸箱的位置,还把户数、低保、残疾人、独居老人等情况进行详细标注;梁萍还自己做了放大版的彩色名片,上面贴着自己的照片、名字、电话等个人信息,为了让社区居民有情况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自己。

  “每天‘三巡’,还背着‘百宝箱’。”梁萍说,别看“百宝箱”不大,但里面东西一应俱全:铲子、抹布、废纸、垃圾袋、急救药品等,应有尽有。

  走到楼门口,梁萍先看看灭火器还在不在、过没过期;出了楼门,看见小区里有乱停的共享单车;走在小巷里,看见路上有狗粪,就拿出小铲子将狗粪铲起,倒进随身带着的垃圾袋里,再扔进垃圾桶,捎带着用抹布把垃圾桶上的污渍也给擦干净……这些,成了“小巷管家”梁萍的日常。

  “‘官职’不大,头衔不少”

  “东四二条社区居民常务会长”“社区花友会会长”“街道二条‘小巷管家’”……“‘官职’不大,头衔不少,一张名片几乎印不下。”同样做为“小巷管家”的金大钧,常常跟旁人这么调侃。

  不只是被喊金大爷、老金,没想到在自己70多岁时,街坊四邻还给金大钧取了个挺萌的绰号——“小蜜蜂”。

  这个称呼,金大钧还挺受用:“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一定要当好这个‘小巷管家’,让街坊四邻都住得舒心。”说着,金大钧,捡起路边一个饮料瓶,丢到了垃圾袋里。

  以前,小巷胡同可没这么美,违建,开墙打洞,汽车乱停到处可见,“就一个字,乱”。好在有了“疏整促”行动,违建拆了,墙补上了,可金大钧还是觉得缺点什么。于是,他提议各家门前设置小花箱、花池。

  花园渐渐成形,翠竹碧绿、小草青葱,葫芦秧、葡萄藤爬满了架,月季、玉簪、紫藤、三角梅争奇斗艳。“你家花池里种了什么花,你种花有什么秘诀。因为种花,居民间交流逐渐多了,即便之前有些隔阂,也变得熟络了许多。”金大钧说。

  在金大钧兜里,有一个小小的记事本。在第一页,就写着社区的基本情况:3200户近8000人,男3872人,女4069人,低保89户164人;本上还密密麻麻地写着社区里大大小小的事儿——拆违建、建花园、公厕改造、地沟下水不畅……

  之前有街坊反映,胡同厕所脏乱差,味儿大,坑位少。于是,金大钧晚上9点以后,把社区十多个厕所走了个一遍。拿着本,把每个厕所问题记录下来。“把问题反映上去后,去年开始厕所整改,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金大钧说。

  有趣,也有情

  每天除了巡街巷、码单车、查花箱、添纸箱这些必备“功课”外,梁萍说,自己一个很关键的工作,是要紧盯着不能有新违建。毕竟,整洁的小巷来之不易。

  “一次巡视中,发现有人正在卸载类似水泥的东西,门口已经堆了十几袋,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是不是又有人想盖违建?跑过去一看,自己都乐了,原来是人家买的猫砂。”梁萍说。

  一年多来,除了参加每月的管家例会和共治委会,梁萍还跟小巷的巷长、副巷长和执法人员建了微信群,巡视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发到群里。“他们看到后,会及时回复并迅速落实,减少了层层上报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街巷整治后一层居民提出窗户太低,梁萍立即反映情况,街道很快就给安装了铁皮护栏。

  做“小巷管家”以来,梁萍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不是为居民做了什么,反倒是居民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让自己着实感动。“记得有一回碰上一位老大姐,她说担心我冬天在小巷里冷,亲手织了条围巾要送给我”。

  基层治理“承上启下”的纽带

  让梁萍格外暖心的一件事,是在“小巷管家”启动的100天时,街道给他们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天生日会。“在家门口、做身边事”。现在,在东城区龙潭街道推动下,梁萍等“小巷管家”组建了管家团,实现了从个人到团队、从收集问题到协商解决问题、从环境治理到居民自治的提升。

  从去年底的数据看,北京有181个乡镇、150 个街道,3920个村、3140个社区。不少城市基层治理存在共性问题:横向部门合力不足,主动协作意识不强,“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管理执法衔接不紧,都管又都不管,“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近年来,以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为载体,探索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为提高首都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现在北京城区里,梁萍、金大钧的“队友”已有上万人,这些“小巷管家”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引导和鼓励机制,成了基层治理“承上启下”的纽带。“‘小巷管家’除了居民,还有地区的单位职工,有我这样的老管家,还有小管家。现在‘小巷管家’经验做法已经在整个北京市推广,我也算是‘元老儿’级管家之一了。”梁萍打趣地说。(记者 李政葳)

  原标题:“小巷管家”社区情:在家门口 做身边事

责任编辑:邹祖云
标签:社区治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