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党建1

天津北辰区: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9-05-07 09:57:38

  发展前行,要有旗帜引领;改革创新,先有牢固根基。这面旗帜,就是鲜红的党旗;这个根基,就是基层党组织建设。

  北辰区拥有77个城市社区、103个自然小区,其中近一半为老旧社区。在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过程中,如何让老旧社区不“伤筋动骨”就实现“脱胎换骨”?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佳荣里街,是北辰区老旧小区最密集的街道之一,下属11个社区,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然而,穿行在这些已有30多年“高龄”的老旧社区中,感受到的却是阵阵“新风”拂面。

  四月春浓,佳荣里街一年一度的海棠文化节如期而至。居民们齐聚社区文化长廊,欢歌热舞、挥毫泼墨、诵诗赏花……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沐浴春光,乐享幸福生活。

  “我们新排的舞蹈,今儿演出得了个满堂彩,大伙心里倍儿高兴。社区文化节就是我们居民自己的节日。”家住佳欣里的张彤老人,已年近八旬,依然热心着社区里的大事小情。张奶奶有着44年的党龄。退休后,这位老党员把“楼门长”这份差事干得风生水起。“新搬来的住户还没入住呢,我就先给他们来一堂思想教育课。”张奶奶笑言,“上课”内容就是自己总结的“文明楼门公约”。“不许乱摆乱放,爱护楼道卫生。最重要的是友好互助,谁家有事得主动帮……”她说,多年来邻里间形成了好风气,每个“新人”都很容易受到影响。

  楼门是社区的“神经末梢”,把威信高、口碑好、乐于奉献的热心居民推选为楼门长,充当社区“两委”班子的“眼”“腿”“嘴”,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有突发事件必到、有不满情绪必到、有家庭纠纷必到;社区困难家庭必访、住院病人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孤寡老人必访,楼门长的“三必到、四必访”切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党员带动。”佳荣里街党工委书记王春玲的一句话总结得实在。

  搭好台子,留出位子,社区党员有了更多发挥余热的机会。

  街党工委通过党建联席会、民情恳谈会、问题调处会等形式,把社区各类组织拢在一起、共同发力、持续用力;各社区党组织通过组织设岗、党员认岗、群众督岗等方式,开展争当法规政策宣传员、知识传播辅导员、美化环境建设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的“五员”实践活动,调动社区党员积极性。

  如今,佳荣里街的居民都知道:“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服务队。”志愿者和服务队成为了社区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两个有力抓手。各社区成立了自己的保洁、维修、家政等特色志愿服务队。居民一个电话,立马有人上门来解决。去年,佳荣里街社区服务总队也成立了,面向全街所有社区居民提供维修、代购、心理关怀等低偿或无偿服务。

  爱心积分超市让更多居民热衷上了志愿服务。“起初,只是鼓励党员参加,现在越来越多居民加入进来。大家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或者代缴清洁费、兑换维修服务,等等。”井田公寓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娅莉说,“孩子们参加社区课堂也能得积分。现在社区搞活动,居民比以前积极多了。活动不再流于形式,大伙儿是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参与。”

  

  一张会议桌,围坐着社区党委成员、楼门长、志愿者、退休老党员和居民代表……几天前,普东街宝利新苑社区的“联席议事会”例行召开。当天议事的主题是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问题,这是今年社区居民“愿望清单”上的重要一项。

  “我建议咱弄个社区餐车,每天早中晚做好菜,谁家需要谁来买。”

  “餐车不能送餐上楼。上岁数人下楼取餐不方便。不如找餐馆订餐,直接送到家里。”

  “赶上饭点儿,餐馆正是用人高峰,人家乐意给咱送吗?”

  “跟店家商量商量……错峰送。老年人大多一天两顿饭。上午10点、下午4点各送一趟,这一天也就够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杜菲菲在工作簿上一一记下了这些建议。

  议事会后,杜菲菲将讨论结果详细写进了“愿望清单”。在她的办公桌上,堆放着几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社区908户居民填写的关于改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建议调查表。今年年初,社区党委通过挨家挨户问卷调查,收集了775条意见和建议。杜菲菲和同事们将这些建议分门别类、合并整理,最终罗列出了涉及路面修缮、楼体翻修、社区扫保、车位管理、文化服务等11个项目共87条建议,社区居民“愿望清单”就这样诞生了。

  “清单上有的项目可以立即整改,有的则需要协调其他部门解决。每个项目都写明了解决方案和职责分工。我们计划在年内全部解决掉这些令百姓头疼的烦心事。”杜菲菲说着,随手翻开了“愿望清单”。

  细览清单,记者看到一些项目前打了“对勾”,表示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解决:针对不文明养犬,小区建起了宠物厕所;针对摄像头不足,社区新增了8个与公安联网的人脸识别摄像头,实现了全覆盖监控;针对环境脏乱,72个垃圾桶装上了固定架;针对暖气不热、水压不足、墙体老化等老旧社区“通病”,社区党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启动大额房屋维修基金维修漏雨屋顶,为62个楼门、370个楼道制作安装纱窗……

  居民王佩荣在这里住了15年,说起家门口的变化十分感慨:“最明显的是亲戚朋友来串门,以前总嫌我们这脏乱差,现在谁来谁夸,羡慕我们小区好,您说变化大不大?”

  “社区里,家庭是最小的细胞。社区管理精细化就是要将服务送进每一户家庭。清单上每打一个勾,代表着百姓的一个心愿达成。这些勾打满了,我们心里面才踏实,感觉自己这一年没有白干。”杜菲菲说。

  基层善治,关键在于党的引领。近年来,北辰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4亿多元,治理老旧小区的痼疾顽症,完成了96个旧楼区、29个旧小区的提升改造。同时,探索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模式,推进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群治共治体系建设,创新实施了“党组织、居委会、楼门长、服务队”老旧楼区服务管理模式,使老旧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

  “今天新摘的菜花特别好,有需要的居民赶紧报名啦!”一大早,瑞景街宝翠花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的手机微信便响个不停。“红色菜篮子”群里,来自蔬菜基地的采摘直播不断更新,十多种蔬菜很快被社区居民“秒杀”一空。几小时后,这些蔬菜便送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不出社区便可以吃到新鲜优质的蔬菜。

  “红色菜篮子”是宝翠花都社区党总支推出的一项社区“民心工程”,原本是为了服务老弱病残群体。由于菜质好、价格低于市面,越来越多的居民来这买菜,“红色菜篮子”成了社区的一项品牌服务。为此,社区专门成立了以党员为主的“红色旗帜服务队”。冬天扛白菜、夏天搬西瓜,服务队的党员们义务当“菜农”,帮邻居们卸菜、分菜、称菜、送菜……

  “邻居间互相捎个菜,虽然是小事,但感觉很亲近。社区党总支为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我们也想主动为社区出力。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共同把家建设好。”居民侯彤说。

  在宝翠花都社区,“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已经成为邻里间潜移默化形成的共识。一楼住户主动承担起了楼前、楼后的绿化和保洁任务。小区里每棵树、每处绿地都有专人“认领”,“认领”人的姓名写在了树前的公示牌上。浇水、修枝、除虫害……居民当起了“花匠”,主动参与社区绿化养护工作。

  不仅如此,居民更是将“举手之劳”当作一种习惯。看到邻居家的垃圾袋放在楼道,下楼的居民会顺手带走扔掉;花坛围栏损毁了,热心居民会自己动手修复;广场长廊梁柱斑驳,有居民拎着油漆桶前去义务粉刷一番……类似种种,不胜枚举。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已经融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正如林则银所说:“居民更多地参与社区治理,能够形成很大的凝聚力。聚沙成塔,聚水成涓。大伙儿真正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手记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其健康与否关乎社会大肌体的活力。社区,也是百姓幸福感的直接来源,汇聚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治理搞不好,百姓的幸福感会打折扣。此次蹲点采访中,记者走访了北辰区多个老旧社区、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建小区,以及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社区。所到之处,感触最深的是党组织在基层的坚强有力。

  基层党组织,一边连着党和政府,一边系着千家万户。面对社区治理的千头万绪,党组织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用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了社区工作的千条线,并在引领社区治理中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服务的根基,不断织密着针脚。正如采访中,一位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所说:“要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服务。”买菜、送餐、洗衣、扫保……这些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是百姓最直观、最切实的需求。以人民为中心,让党组织真正成为“主心骨”,让百姓的生活实实在在有了依靠。(海河传媒中心蹲点调研组记者 王音 刘玉祥)

  原标题: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天津市北辰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新路径

责任编辑:罗婷
标签:天津,党建,基层治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