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以“基层善治”助推“中国之治”——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十年实现新发展

来源:中国社区报 发布时间:2022-11-17 09:59:07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对城乡社区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开展,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社区治理品牌各具特色……社区发展欣欣向荣,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治理篇

  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基层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十年来,各地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实现了新发展。

  北京市积极探索网格党组织建设,坚持把支部建在格上,着力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楼门(院)党小组”四级组织网络体系;天津市创新“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体制,一方面选优配强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另一方面优化提升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强对社区各类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上海市构建市、区、街(镇)、村(居)四级联动体系,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城市基层党建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以自治共治为基本载体,以德治法治为支撑保障,实现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化推进。

  各地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一条红线,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同时,把党组织建在小区网格上,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等相继出台,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成为各地共识,95.6%和93.9%的村、社区实现了“一肩挑”,党的领导在城乡社区全面加强。

  “双报到”壮大社区治理力量

  为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壮大社区治理力量,搭建服务群众桥梁,各地普遍开展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工作,形成“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生动局面,基层治理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资源沉下去,效能提上来。各地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下沉社区,有效回应群众诉求。

  湖北省组织推动104万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明确在职党员承担宣传党的政策、服务联系群众、参与民主议事、参加志愿服务、维护和谐稳定、处理突发事件6项任务;甘肃省兰州市开展机关干部常态化驻守社区工作,党政机关干部利用下班、周末等时间,每人每月到社区驻守5天以上;山东省临沂市选派393名机关干部到城市社区任职“红领书记”,当好党建工作的“领航员”、纾困解难的“服务员”……

  “双报到”激活党员“红色细胞”。广东省汕头市深入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4.25万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开展集中报到。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素有“侨乡”“海员之乡”之称,以前,由于旅外乡亲多、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社区内乱搭乱建现象突出、环境卫生较差。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后,针对性“接单”,第一时间协调化解矛盾,问题得到高效解决。“不少旅外侨胞返乡后,都不约而同地赞叹家乡变化真大,党员就在身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荣任说。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成熟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赋予村(居)委员会特别法人资格,延长了村(居)委会任期年限,由3年调整为5年……十年来,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层民主渠道不断拓展,基层民主形式日益丰富,基层民主成效持续提升,在发展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开展基层群众自治提供了“四梁八柱”。各省(区、市)普遍制定村(居)委会相关地方性法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则制定了大量的操作性工作规则,确保城乡居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更加健全。

  顶层设计的关键在落实。浙江省探索完善“权力受约束、村务全公开、群众好监督、自我能纠偏”机制;河南省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2018年11月,该工作法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十年来,各地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更加健全,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基层民主由“四个民主”发展为“五个民主”,有力保证了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城乡社区日益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议事协商之花处处绽放

  从“小院议事厅”到“板凳民主”,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十年来,各地普遍开展了城乡社区协商,协商主体不断拓展,协商形式不断发展,协商内容不断丰富,“大家的事大家办”“有事商量着办”成为共识。

  前不久,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手帕口南街48号院小区花园内,社区党委书记薛梅、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代表、项目监管负责人就“绿化带改造成停车场”进行施工前民主协商。“拆除绿化带后能不能做成文化墙?”“您提的想法很好,我们也有这样的考虑。”“赞同!”……议事会上,该项目监管负责人拿出工程图纸为居民代表讲解,居民代表又提出了好建议,20分钟的协商快捷高效。

  回想民主协商过程,薛梅认为居民已逐步养成了遵循规则、有序协商的习惯。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这句话写在甘肃省金昌市所有村(居)的议事厅墙上。“有村民因浇水问题发生争执,因涉及多方利益,有人提议去议事协商厅商量解决,结果看到议事厅墙上的这句话,大家就都冷静下来,说习总书记都让我们商量着解决,我们就商量吧!”这是金昌市政协秘书长马国兴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议事协商制度提供了多方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各地创造性地提出了各种议事协商模式。浙江省通过确定协商主体、明确协商议事内容、完善协商形式、规范协商程序,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福建省通过建立民主议事厅,实现了村(社区)协商平台的全覆盖……

  服务篇

  社区服务体系取得新跨越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核心就是要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以前,各便民场所都是零散分布在社区周边,来回特别费时间,现在从我家走到民生综合体,只需要十分钟,运动看书、参加党员活动,待上一整天也能很充实,方便又节省时间。”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嘉荷社区的李庆风对家门口的“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赞不绝口。为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湖区建设起“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全力打造集养老、健身、营养、健康、妇幼、智慧等为一体的幸福民生品牌。

  青海省全面建立城镇社区 “一站式、一窗式”服务中心,选树一批优秀社区典型,优化社区服务流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社区睦邻中心为平台,组织开展公益服务,面向特殊人群提供上门和代办服务等,彰显“服务社区”;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实施全面错时提质工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日早晚各延长1小时,周末、节假日至少安排2名工作人员在岗,向居民提供政策咨询、业务代办、志愿服务等各项服务……

  十年来,各地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到2021年底,全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由82%上升到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由31。8%上升到76。7%,分别增长18%和44。9%,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更加优化。

  织密“一老一小”照护网

  养老、育幼关系千家万户,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沈阳市考察时强调,“‘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对老年人的服务要跟上”“对孩子们的养育和培养等工作要加强”。

  各地将“一老一小”照护纳入社区服务重点,在社区层面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织密“一老一小”照护网,让相关服务就近可及。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较场坝社区西研院小区利用现有场地引进教育机构,成立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和幼儿园,方便社区适龄孩童就近接受教育。“这个幼儿园解决了我们接送孩子的大问题。”陈苹在泸州江阳区上班,每天来回路上需要40多分钟,丈夫跑出租,也顾不上接孩子。自幼儿园开展托育活动后,孩子可以托管到下午6点,真正解决了陈苹的后顾之忧。

  喜悦不仅挂在家长的脸上,也融入社区老人们的心中。

  在老旧小区密集的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永兴路社区,300多平方米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掩映在绿树丛中,成为老人们休闲娱乐、日间就餐的重要场所。中午来老年幸福食堂,6至8元就能吃一顿健康卫生的午餐,饭后还有各种活动。老旧小区里也有属于“夕阳红”的服务阵地。

  家门口建起养老驿站,帮助老年人解决吃饭、日间照料等难题;家里安装“智能管家”,方便独居老人一键呼叫;社区里有了普惠幼儿园,孩子就近入园不再愁……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心为“一老一小”服务成为社区服务的生动写照。

  智慧社区让服务更便捷

  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许多居民手机上的“社区通”都能收到一份特殊的“问卷”,请他们勾选本小区的民生实事项目。

  宝山区打造的社会治理智能平台“社区通”,村(居)党组织在线引领,各部门后台支撑,进一步优化“自动收集、分层处置、全程记录、结果反馈”问题跟踪系统,让群众随时随地“看得见、找得到、叫得应”,至今已累计解决群众问题近27。4万个。

  社区服务全面升级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助力。

  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村,丽水市遂昌县新路湾镇蕉川村建设起“花园数字乡村”管理驾驶舱,如同汽车仪表盘般集纳了乡村治理的所有数据。依托这一数字驾驶舱,村民可一键查询、一键办理各类事项,对不方便办事的村民还可以一键代办、一网通办,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尽享便捷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开展“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打造试点,建设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按需共享、有序开放;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微服务平台,构建起以“大数据、微服务”为主要特色的社区治理和服务综合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强化信息化建设,“互联网+社区政务服务”“互联网+社区商业服务”加速推进,全国49万个村民委员会、11万个城市居民委员会初步实现信息集中汇聚、统一管理、动态更新,不断提升了社区服务的智慧化、便捷化水平。

  成果篇

  城乡社区焕发新气象


  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享有,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理念。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社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大街小巷,常常可见穿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在忙碌:街头巷尾巡逻,保社区平安;进社区问需于民,征集困难群众“微心愿”……

  在一个个社区里,不仅有党员们走街串巷探问民情,更有多个共建单位的倾力支持。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殿前街道嘉福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区,积压问题多。为此,社区党总支与辖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通过共同开展活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破解难题等方式,整合盘活阵地、文化、服务、信息等资源,协调各方为群众解难题。

  社会组织已成为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载体。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努力建立起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五社联动”新机制,社区治理多方“大合唱”越奏越响。

  基层治理品牌不断涌现

  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到“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再到“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基层治理品牌层出不穷。

  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开展“有事没事转一转”(简称“转一转”)实践活动,为推动镇域治理实现“未诉先办”“不诉自办”,提供了具有“烟火气”的示范样本。

  “转一转”机制来自张家湾镇前青山村的基层治理经验。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前青山村干部采取定期到村里“转一转”,到各户“串一串”,和村民“坐一坐”“聊一聊”,“问一问”民生需求,“想一想”治理服务思路,“议一议”破解治理难题的办法,“帮一帮”基层群众的困难,总结形成“转一转”工作方法。通过该方法,前青山村妥善处理各类需求110余件,取得村民“零投诉”的良好治理效果。

  品牌决定品质,品质提升品位。十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出实招、重创新,积极加强探索,涌现出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基层治理品牌,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基层治理的内涵和实质。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滨湖社区,曾出现小区私搭乱建,违建多达11处,网格员多次劝说无果。担任自治品牌“平安合伙人”律师的马红军接到网格员求助,赶到现场,对居民开展了一场普法教育,最终大家同意拆除违建。经过整治,原本乱糟糟的公共环境变得干净整洁,还新建了两个老年人活动室。武汉市不断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打造出“平安合伙人”“江汉管家”“天天敲门组”等一批自治品牌,大幅提升了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疫情防控彰显治理优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在65万个城乡社区,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投入志愿服务,从“蓝马甲”到“红袖箍”,社区值守、清洁消杀……基层治理的制度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彰显。

  疫情是一场大考。社区既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上海市实行封控管理后,针对居民及时买药问题,提出由街(镇)或村(居)委会依托网格化等形式,收集汇总居民配药信息,组建“代配药”志愿者队伍。崇明区发起“疫期帮侬忙”专项行动,为该区居民解决了配药难题,金山区按照“一村(居)一队”原则,搭建由村(居)干部、机关干部、志愿者组成的村(居)“送医配药队”。

  从9月1日18时“全体居民原则居家”,到9月19日零时“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在这场19天的攻坚战中,四川省成都市社区工作者昼夜奋战,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广大党员志愿者向社区“报到”,成为搬运工、巡逻员、配送员,第一时间奔赴“疫”线……108.8万名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物业人员、网格员、志愿者下沉社区,连续作战;2100万名市民群众同舟共济、齐心抗疫。

  疫情防控是试金石和磨刀石。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不断夯实,以“基层善治”助推了“中国之治”新篇章。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即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地将坚定不移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书写基层治理新华章。

  原标题:以“基层善治”助推“中国之治”——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十年实现新发展

责任编辑:刘腾腾
标签:社区,治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