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观点

高考状元 不必捧也不必黑

来源:武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5-06-26 09:32:53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之后,紧随其后的,便是对高考状元的炒作。这在高考成绩分布之后的一两天的时间内,更是爆炒到沸点。这不仅是媒体的爆炒,更在于,一些高校为媒体爆炒状元一次又一次地火上加油,手边就有一个非常劲爆的例子。重庆晚报报道,巴蜀中学高三(1)班的刘楠枫,以704分的裸分成绩成为重庆市高考文史类状元。为抢得这枚“状元”,北京大学甚至派专车去成都接刘楠枫。堂堂北大竟然能够屈尊派出专车迎接高考状元,可想而知,状元受捧的程度,高到何等程度了。然而,深有状元情结的我们,对状元的吹捧程度,一直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2013年,湖北来凤县一所中学为该校一名学生立碑纪念,原因就是这名学生在上一年的高考中以668分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让人意外的一幕,竟然也同时出现。在大事吹捧状元的同时,也有人对高考状元痛下“黑”手。这在段子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有这则段子的内容是这样的——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人?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人生无限!谨以此文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这则段子看似充满正能量,然而,却同所有的鸡汤一样,存在着不少硬伤。有清一代280年,以4年一次殿试来算,大概有70来个状元;而在这280年的历史中,读书的秀才,说是70万只多不少吧?70:70万,这是拿1万人里面出的人才嘲笑70个人里出的人才,显然有失公平。同时,用后人的知道与否来衡量某个人的成功,这不是浅薄便是轻狂。尤其糟糕的是,所谓的知道与不知道,也往往受到自身职业与生活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算是功成名就了吧?然而,即便是放在教师圈中,可能也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先生为何许人也。载体都已经是错漏百出,所载之道,又如何能行之久远?

  正确对待高考状元的态度应该就是平常心。我们首先应该对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表示钦佩。无论如何,能够在万里挑一的、高强度的答题过程中,取得那么优异的成绩,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至于今后是不是能够保持这样的势头,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一味地重视结果,那极其容易陷入现实虚无主义而不能自拔。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将高考次元吹捧到天上去。他们的优秀,,只能体现在考试的分数上,甚至只是这一次的考试分数。而这样的分数,也就是取决于哪一份试卷哪一道题目。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我们启用了备用试卷,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状元,就会被他人所替换。道理是如此浅显,仅仅是因为状元的背后生成了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我们才会拼了命地吹捧状元。

  对待高考状元,需要我们拥有一份冷静与理性。过份吹捧,不仅使得其他考生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使得应试教育中的唯分数论更是甚嚣尘上。而与此同时,必然招致“羡慕妒嫉恨”。这两种论调都是有失偏颇。从媒体做起,从高校做起,从中学做起,将我们的精力真正放在解决“钱学森之问”这一难题之上,放在提升广大中学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大业之中,捧状元与黑状元的教育乱相,自然会烟消云散。(特约评论员 周齐云)

责任编辑:张娟
标签:志愿服务,社区,基层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