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垃圾分类减量 沪上社区各有奇招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6-07-13 09:05:18

   生活垃圾的分类减量效果,往往被拿来作为衡量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标尺。

 
  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十二五”期间连续5年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今年,上海提出垃圾分类累计覆盖500万户、绿色账户累计覆盖200万户的目标。然而,有不少市民认为,上海推行多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很多国际大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
 
  比如,有这样一个常见画面:有意识的居民刚要把分好类的垃圾丢进对应的垃圾桶,却发现垃圾桶里的内容几乎没有差别——别人都没认真分类,一扔了事。不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上海中心城区、郊区和农村地区,也有不少把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做出成效的社区。这些社区的做法,能否成为一条可复制推广的路径呢?
 
  中心城区:

  把生人社区做“熟”
 
  如果居民彼此熟悉了,有人不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减量,走出家门会感受到社区的舆论压力。
 
  位于万航渡路上的静安桂花园,有个奇怪的现象:小区里没有专门的垃圾箱房,只有一个露天区域专门摆放垃圾桶,这些垃圾桶每天6时到9时、18时到21时,各开放3个小时,志愿者只在垃圾桶开放的时间内提供“绿色账户”扫卡计分服务,其余时间都用罩子盖起来。
 
  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7.5%
 
  很多人认为,垃圾桶应该是“24小时全天无休”的。可这个小区采用硬性的定时定点投放方式,要是有居民不买账,产生逆反情绪,索性把垃圾扔在楼道、绿化带里,引发跟风效应,还不乱套了?
 
  可事实是,从上午9时直到中午,站在垃圾桶旁的记者只看到一个保洁员带走可以变卖的可回收垃圾、为垃圾桶盖罩子,并没有居民乱扔垃圾。有位居民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都知道“定时定点”,没有不知情的居民。
 
  相关数字,更让桂花园显得不一样——该小区推行绿色账户仅两年,目前95.3%的居民参与绿色帐户活动,垃圾分类参与率高达97.5%,在上海中心城区绝对是佼佼者。对于记者的惊讶,桂花园小区楼组长盛新华解释了原因:“这归功于熟人社会。”
 
  让孩子做家长工作事半功倍
 
  据盛新华介绍,起初,桂花园的157户居民彼此之间也缺乏往来,其中有不少租户,早出晚归,属于典型的“生人社区”。在这样的环境下,居民即使不做垃圾分类减量甚至乱扔垃圾,也不怕被看到,毕竟谁也不认识谁。
 
  把生人社区“做熟”,第一步是不厌其烦地宣传。盛新华说,桂花园确定为绿色账户试点后,足足用了近3个月时间,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组成的联合小组,挨家挨户宣传动员。
 
  2014年8月,桂花园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每天早晨,盛新华和志愿者们会站在垃圾桶不远处,看居民有没有分类投放,如果发现没有分类或分得不好,也不会指责,等他们投放之后,再上前帮他们重新分拣一下;下次碰到,还会先夸赞一下,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分类……就是这么每天不嫌其烦地指点、劝说、提醒,居民们才逐步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一开始很多人有抵触情绪,在小区20多名志愿者的轮番监督下,“红”一次脸也就不好意思再犯了,最终坚持下来,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对小区中比较顽固的家政人员和租住户,志愿者会每年两次送上垃圾袋、肥皂、毛巾、酱油、巧克力等小礼物,鼓励他们开通绿色账户卡,帮他们用积分兑换奖品。个别“强硬”分子,业委会还会请小区里的老教授、老教师出面,或者从这些家庭的孩子入手,通过“社区绿色小卫士”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减量意识和习惯,再由孩子回家做家长的工作。如此一来,事半功倍。
 
  通过垃圾分类增加居民互动
 
  有了大家都熟悉垃圾分类减量的氛围,还不足以形成“熟人社区”,因为居民彼此还是不熟,如果不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减量,走出家门也不会感受到社区的舆论压力。
 
  让居民在垃圾分类减量这件事情上互动起来,盛新华最津津乐道的,是放在楼道里的黑板——参与“绿色账户”、参与垃圾分类但没参与“绿色账户”、未参与垃圾分类,以及“绿色账户”的志愿者和积极分子,分别用不同颜色和数量的五角星公示出来。时间一长,居民有了竞争意识,为面子,再“强硬”的人也心悦诚服地开办绿色账户卡、做垃圾分类减量。
 
  这块黑板,就好像社区的“朋友圈”,借助它,桂花园仅用数月,就把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提升了50个百分点。居民的自觉性越来越高,黑板上公示信息的更新频率由一天一次、一周一次,缩减到一月一次。现在,业委会甚至把笔交给居民,做得好可以给自己画五角星。
 
  通过垃圾分类减量,许多居民见面机会多了,彼此开始交流,这样不仅小区更干净了,社区融洽度也高了,以前建不起来的志愿者队伍、文艺小组,如今不费力气就能一呼百应;以前很难调和的矛盾,如今也能有商有量。
 
  郊区:垃圾从源头上减量至关重要
 
  大型社区垃圾分类减量要依靠保洁员,在居民尽量分类减量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拣。
 
  四五百人的静安桂花园,做成熟人社区尚不易,居民是其数倍的大型生人社区人员冗杂,经济状况和素质参差不齐,要“做熟”,靠熟人社会的诚信体系倒逼居民自觉分类减量垃圾,更是难上加难。动辄成千上万名居民的大社区,要实施垃圾定时定点投放,难保不发生瞬间桶满又无法及时清运的问题,一些素质较低的居民会把垃圾直接扔在垃圾桶外,导致小区环境恶化。
 
  因此,中心城区内小型社区的成功经验,未必能复制推广到大型社区,尤其是像位于松江中山东路上的白云新村。社区内都是上世纪建造的老式公房,共1179户,常住人口3000人左右,人员流动性更大,人口组成更复杂。这样的社区,生人社区格局难以撼动,但他们却摸索出了另一条路,2014年实施“绿色账户”以来,已覆盖80%以上居民。
 
  根据 《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上海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住宅小区由业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为责任人。“既然责任划分明确,我们就紧盯物业。”中山街道社区发展办主任朱琴表示,街道制定了相关补贴办法,物业只有通过街道和其他小区的检查、第三方的考核等,才能获得这笔补贴。
 
  “现阶段,居民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还不到位,这种大型社区的垃圾分类减量任务要依靠保洁员,在居民尽量分类减量垃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拣。”上海茸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春东介绍说,他们将街道发放的补贴用于激励保洁员,在保洁员基本工资上,另外补贴350元分拣费。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每人每月湿垃圾的分拣量给予一定奖励,目前标准是:干湿垃圾桶分出的比例达7:3,即10桶垃圾里湿垃圾占3桶,每人每月奖励100元;比例达到6:4,奖励200元;最高比例是5:5,奖励300元。
 
  7月1日下午2时,记者在白云新村内唯一的垃圾分类投放站看到,3位保洁员正戴着手套,在闷热的站内对垃圾桶内的垃圾逐一进行二次分拣,干湿混装的重新分拣后投放、有袋子的破袋投放。在她们的努力下,该小区日产约20桶垃圾中,可以分拣出近10桶湿垃圾。
 
  大型社区,垃圾的源头减量更重要,在中山街道的支持下,物业公司开始收运街道辖区内42个垃圾分类减量小区的低价值可回收垃圾,每个小区都设点回收,每天分别回收对应种类的可回收垃圾,如塑料容器、玻璃、纸板等。张春东表示,相关的收运成本由街道补贴大部分,而低价值可回收垃圾的售出所得,则用来进一步激励小区保洁员和志愿者。目前,仅一个月,白云新村光塑料薄膜就能收运800公斤,42个小区月均可源头减量低价值可回收垃圾70吨到80吨。
 
  更极致的垃圾源头减量正发生在距白云新村不远处的茸梅路上。在茸北菜场的垃圾箱房内,保洁员正将市场里收集来的菜叶、果皮倾倒进“消灭型”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在机器内,大量生物菌种会“吃”入垃圾,吐出废水,经过处理,通过管道排入污水处理厂。茸北菜场负责人表示,该菜场日产垃圾1吨,湿垃圾占六成以上,其中的菜叶、果皮基本可以通过机器“消灭”,而原来每年外运这些垃圾的费用就需3万多元,如果这台机器能运转四五年,就算回本了。这样虽然可以直接从源头消减垃圾的产量,但美中不足的是,相关设备的初期投入成本较高,而且受体积条件限制,较难进入“寸土必争”的社区。作业时如果气味处置不当,还会遭到居民的投诉和反对。
 
  农村:垃圾分类差,干部抬不起头
 
  如果问题出在垃圾分类减量上,拿不到补贴很难受,被其他村的干部议论,更是压力山大。
 
  把视野转向农村地区,这里居民垃圾分类减量的情况完全不同,主要需解决的难题是垃圾分类减量、收运处置的空间距离大,垃圾的来源和成分复杂。
 
  站在松江泖港镇新建村村民李昌荣的家门口,作为这一片区离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最近的住户,来回也要走5分钟。方圆4平方公里多的新建村源头垃圾分类减量的任务,就落到家家户户靠近村路的两个小垃圾桶上,一个干垃圾桶、一个湿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都标有和村民家门牌号相同的“桶号”。
 
  为什么不设置大垃圾桶,而是摆两个小的?新建村行政副主任蒋继军表示,这个体积大有讲究,专门用来对付“大块头”的农村生活垃圾,比如废旧的家具、家电,装修拆下的门窗等。装不进小垃圾桶的垃圾,村民只能通过预约,让保洁员定时定点收运。
 
  “分得好有奖,分不好看别人拿奖。”蒋继军说,以前村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也没有垃圾桶,就宅前屋后的田里一扔或一埋了事;有了垃圾桶,也搞不懂怎么分类。于是,村里聘请了18名本地人做保洁员,人均对应40多户村民,还组建了20多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每天挨家挨户去翻垃圾桶。如果翻查发现分类不到位,保洁员或志愿者会指导村民重新分类;发现屡教不改的,就一票否决——直接取消“星级家庭”评定资格,每年只能眼巴巴地看人家每户拿300元到500元不等的奖励。
 
  中心城区或郊区,物业做得不好会被追责,泖港镇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不力,抬不起头的是村干部。泖港镇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陆薛峰介绍说,村级环境整治有一笔综合达标补贴,满分100分的考核拿到90分,才能拿到这笔补贴;超过90分,再追加奖励,最高可以奖30万元。考核评定的时候,通常都把各村村支书召集起来开会,把检查过程中拍的问题照片一张张放出来,根本没有办法回避。
 
  “月度考核,发现一次垃圾分类减量问题,就要扣1分。”蒋继军坦言,如果问题出在垃圾分类减量上,拿不到补贴很难受,被其他村的干部议论,更是压力山大。据悉,泖港镇还鼓励垃圾清运单位拒收分类不到位的垃圾——凡是发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里的垃圾干湿分离率低于九成的,就不清运至区级中转站处理,而是让垃圾堆着,影响村容村貌。
 
  不过,蒋继军也表示,这样的制度对促进垃圾分类减量很有效,解决了垃圾分类减量由谁来担责的问题,而在很多社区,居民、业委会、物业、居委会等主体之间互相推卸责任,是垃圾分类减量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明确了责任主体,还有各方面的配合,农村生活垃圾复杂的来源和成分,就容易解决了。近年,新建村按照每两三百户配一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的标准,推进建设,镇里按照新建或改造给予数万元不等的配套资金支持。
 
  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记者看到,站内除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等垃圾桶外,还将可回收垃圾细分成废旧鞋子、废旧报刊、废旧衣服、瓶类等,一个种类对应一个专用的回收箱。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的左右两侧,还预留了建筑垃圾和农业垃圾的露天堆放点;后侧,还设有一个绿色的湿垃圾积肥池,掀开顶盖,村民扔进去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正在发酵,一般半年左右能成熟为有机肥,每年在5月、11月左右就近还田利用。
 
  经验交流

  回收清运两网协同

  资源增量垃圾减量
 
  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两网协同”,是本市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提出的“一石二鸟”创新举措。浦东新区、长宁区、松江区等地已开展为期一年多的先行先试。下一步,本市将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试点工作,促进资源增量、垃圾减量。
 
  松江区 探索建立废品分类回收“政府引导、社区监督、社会组织、自主经营”的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依托街镇统筹设置回收交投及中转储存站点,原则上在每个街镇至少设置1个交投站,全区规划建设适量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转仓储分拣场,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目前,全区已建成废品回收站6座。其中,三新路物流中心、小昆山西部中转站2座回收站为环卫设施共享。由区绿化市容局委托区净达环卫服务公司组建低价值回收队伍,至今已推广至城区110个小区,日均收运低价值可回收物8吨。该区还率先开展补贴支持政策。
 
  长宁区 在全区遴选有条件的小区,利用垃圾箱房可用空间,推进生活垃圾分拣与再生资源回收设施点位合一,设立面积约5平方米至10平方米的具有统一标识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制定“两网协同”社区示范点标准。目前,已在新泾镇、北新泾及仙霞街道完成3个“两网协同”示范点设置工作,天山河畔、海富公寓、爱建小区等5个点位即将建设完成,2016年计划扩大试点小区至41个。三个试点回收站现每月平均回收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低价值废品约5吨左右,占总生活垃圾的10%—15%。该区搭建“一岗双职”制度,运用IC卡方式对再生资源回收人员、生活垃圾分拣人员、社区保洁人员统一管理,做好区域内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台账记录等日常管理工作。
 
  浦东新区 推动实现“阿拉环保卡”和“绿色账户卡”两卡合一,鼓励市民源头分类,推行“干净垃圾单独放”。市民交投时可分别获取回收物品与干湿分类奖励积分。截至去年底,累计办卡用户达3.8万余户,覆盖居民8.6万户,办卡居民活跃度达80%以上。

责任编辑:李晨
标签:垃圾,社区,上海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